4月27日,免费午餐在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大坪坡村小启动,彭晓雨带着自己的弟弟来了,并给他喂饭。
本版图片均由
记者 王立三 摄
■制图/王珏
4月27日,大坪坡村小的孩子吃得津津有味。
当看到自己的图像在相机液晶屏上显示的时候,孩子们都露出灿烂的微笑。
学前班的蒲梦洁同学画了一幅画送给免费午餐的工作人员,“我有午饭吃了”。
声音
好吃,明天还会有吗?
——大坪坡村小的彭仪在吃到免费午餐后,怯生生地问记者
我们希望这一项目的启动,不只是给孩子带来短暂的快乐,而是一种可持续的成长保障。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呼吁更多人来关注免费午餐项目
当我们去到一些贫困地方的时候,不妨“多背一公斤”。
——有网友在微博里写到
■记者 杨博智 王立三 蒋小康
在这湘西南部的大山里,孩子们一顿简单的午餐,困扰着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山民。
4月27日中午,“免费午餐”湖南项目在大山深处的新晃侗族自治县大坪坡村小正式启动,该校41名孩子吃上了一顿久违的热腾腾午饭。
从考察学校到食堂搭建,从物资采购到生火开饭,仅13天时间,所有人都在为孩子们能吃上免费午餐而奔忙。午饭后,大坪坡村小的彭仪怯生生地问记者:“明天还会有吗?”这让我们更加感到任重而道远。
早餐又是咸菜白菜
清晨,10岁的杨紫洲像平常一样,听着窗外鸡鸣起床,伸个懒腰,用冷水冲把脸,借着屋顶漏洞透下的朦胧光亮,走进厨房准备生火做饭。
半小时后,早饭做好了,杨紫洲叫醒5岁的弟弟杨天坪起床吃饭。“又是咸菜,大白菜。”杨天坪脱口而出,些许无奈,又不得不接受,咕咚几口喝下姐姐为他准备的生水,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从家到学校要走一个半小时的山路,道路蜿蜒崎岖,吃完早饭后,杨紫洲和杨天坪需早早赶路,要不然上课就要迟到。
大部分时候,他们中午都是饿着肚子,偶尔会从家里带些红薯或者烤土豆,就着生水吃。
80%孩子属留守儿童
在当地,一首流传甚广的歌谣唱道:“有女不嫁大坪坡,大坪坡上苕麦多,早晨吃点麦糊糊,晚上吃点苕砣砣。”歌词中的无奈和辛酸,却是当地经济状况的真实写照。
“很多女人嫁过来之后又离开了,这里实在是太穷了。”55岁的村民彭际生说,“你看这个孩子是单亲家庭,母亲因受不了而离开了。”一边说,他一边指着一个名叫彭仪的小男孩。
今年5岁的彭仪,是大坪坡村小学前班的学生,因受不了这里的贫穷,他的妈妈狠心撇下了他,看到母亲走了,爸爸也出去打工一年多没有回来了。“彭仪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大坪坡村小任课老师彭玉霞告诉记者,在大坪坡村,像彭仪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她曾做过统计,学校80%的孩子属于留守儿童,四分之一的孩子是单亲家庭。
彭玉霞认为,上学路太远也是导致孩子们没有午饭吃的原因之一。学校41个学生至少有20个孩子上学要走一个小时以上的山路,他们的家散落在四周的山间。
免费午餐香气四溢
中午12点,大坪坡村小的孩子们如期迎来了下课铃,往常,孩子们大都跑向操场嬉戏,而今天,他们却在老师带领下排队等候一顿丰盛的午餐。41名学生排队端着刚发的饭碗,其中,杨紫洲好奇地瞪大着眼睛看着面前摆放的免费午餐。
华声在线记者看到,在大坪坡村小新改造的食堂门外,四个大铝盆和一个很大的电饭煲放在课桌上。电饭煲内是香喷喷的米饭,四个盆内盛满炒菜:莴笋炒肉、白菜、炒鸡蛋和酸菜汤。
41名学生很快领到了午饭。学前班的孩子一字排开,坐在教室前的台阶上,一边往嘴里扒米饭一边四处张望,一二年级的孩子们,早开心地端着新饭盆跑到太阳底下边聊边吃,他们都对这顿免费午餐充满好奇。
本报呼吁
不只是带来短暂的快乐
“一个孩子每天3元钱,就可以让他们吃上一顿热腾腾的午餐”。“免费午餐”计划发起人之一的邓飞同时表示,这是个浩大工程,仅靠媒体和公众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所做的只是抛砖引玉,希望通过民间的探索,给政府找到一个可供践行的模式。
身为湖南人的他也非常关注“免费午餐”计划在湖南的正式启动,前些日子,他拿出自己的IPAD在微博上拍卖,拍得的五万元全部捐给湖南“免费午餐”项目,其中2万指定捐给大坪坡村小,另外的3万元将用于湖南新化县的另一所即将启动“免费午餐”项目的学校。
湖南“免费午餐”发起媒体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也呼吁民众更多地关注免费午餐项目,“我们希望这一项目的启动,不只是给孩子带来短暂的快乐,而是一种可持续的成长保障。”
部门行动
“免费午餐”助推“午餐补助计划”
在大坪坡村小免费午餐开餐前,免费午餐项目代表与大坪坡村小校长张聪签署了《免费午餐项目赞助协议书》与《免费午餐申请表》,这意味着该校41名孩子从此拥有了免费午餐。
据了解,在新晃像大坪坡村小这样的小学还有47所,因为处在深山,经济落后,交通不便,900多个孩子只能饿着肚皮上课。
新晃侗族自治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田立宏在启动仪式上表示,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2011年将在全县启动“午餐补助计划”,该计划将在47所贫困山区的学校当中选择有条件的村小建立简易厨房。“这样学生们可以早上从家中带饭,中午在学校的简易厨房热一下,至少能吃上一顿热饭,不用饿着肚皮上课。”
“此项计划已纳入2011年新晃财政预算。”田立宏告诉华声在线记者“按照预算,现阶段只能优先在有条件的村小搭建简易食堂,同时希望广大爱心人士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大山里的孩子。”
记者手记
不妨“多背一公斤”
出门时,我告诉小女儿,爸爸要去大山里看望和她年龄相仿的孩子们,他们一本课外书也没有,女儿睁大眼睛不敢相信,“那我送一些书给他们好么?”很快,她就从她的书柜里清出一大堆书,连她最喜欢的卡通书都拿给了我。
“哇,好多书!”,“这本给我”,“我喜欢这本”。也许我的小女儿永远不会知道,她的小小善举会给大山里的几十个孩子带来如此巨大的快乐。他们真正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贪婪地翻看着这些他们从未看过的书籍。吃完免费午餐后,学校老师开始发放一大包从广西南宁寄过来的爱心衣物,所有的孩子像过节一样,他们都领到了一件自己心仪的衣服。
一位去到西藏青海的记者,总是会随身带着很多的笔和本子,她的小小善举总是收获一路受捐者的快乐。也许正是这样,才有网友在微博里号召,当我们去到这些地方的时候,不妨“多背一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