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圣诞节风雪之夜,《九江晨报》给孩子们派送圣诞礼物。我是三个年轻的“圣诞老人”中的一个,活动完成后,写下心得,题目是“孩子们的笑容是人类最初的湖水”。再后来,多人与我提及,这篇文章没让他们觉得矫情,而是被真心感动。
    今年9月8日,当“免费午餐”正式在修水县大椿乡船舱小学“落地”时,这种感觉又回来了。我甚至想,“如果可以,我想给陈寅恪、黄庭坚发条微博,和他们分享这份喜悦和感动”。这就真有点矫情了。然而,站在孩子们簇拥的笑脸前,在全民参与的公益号召下,谈起免费午餐,我们又该谈些什么?
    谈免费午餐“公益+微博”的慈善模式,谈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与摄影记者何光、我及志愿者的促膝深谈,谈船舱小学成为免费午餐江西首站,都不如谈谈活动最后的得益者——船舱小学的那些孩子们——来得恰切。
    这些孩子,住在深山,离学校最远的,要走10里山路。他们吃的都是咸菜、白米饭,大多脸色苍白,营养不良。在城市里,当我们谈起这些,得到的是震惊的表情,目瞪口呆,接着摇头,“现在怎么可能还有人过这样的生活?”这一   连串的举动,可以解读为:不相信我们身处的时代,但事实确然如此。
    这也有内在的关联。免费午餐之所以能引发数十万网友关注、参与,无非是为了改变种种事实,即使是从局部出发, 即使最后的理想“落脚点”是“国家的孩子国家管”。稍有常识的人都能认识到,孩子们的苦难不只是贫穷的表象,它影响的是孩子及其家庭的未来,更远一点说,是江西、国家的未来。
    幸运的是,改变已经开始,温家宝在河北为教师作报告时称,“将为中西部贫困农村中小学提供营养补助”。到那时,我们不需要震惊,只需要抱有一颗善好之心,只需要告诉自己:相信我们身处的时代,并为之勇敢付出。 BY  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