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飞在2013(杭州)商业与公益论坛上做主题演讲邵金宏摄

中国网浙江频道8月27日讯(见习记者邵金宏)两年前,他以一个调查记者的身份走上公益道路,在做好事的同时,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到队伍中来。两年后,他带领团队募集资金超过4000万,使200多所山村学校的孩子免于饥饿。

26日,2013(杭州)商业与公益论坛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举行,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作了主题演讲“公益的商业化发展模式”。演讲结尾,他呼吁大家:我们是问题的制造者,也应该是问题的解决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他说,行动改变中国,公益、商业、政府联手,改变更有力。

论坛结束时,邓飞接受了中国网浙江频道的专访,向记者讲述了他做公益的经历与感受。

从记录者到行动者

从业十年,邓飞写下很多有影响力的调查报道,多次荣获“年度记者”称号。2011年,动员500名记者发起“中国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计划”后,他的身份由调查记者转变为公益人。

迄今为止,他已经发起成立了包括微博打拐基金、免费午餐基金、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基金在内的六个基金,如今还在计划着第七个基金。在邓飞的微博上写着——2013年,我将如此使用生命:1、建立中国乡村儿童联合公益,统筹儿童公益。2、联合多界,阻止中国地下水污染。在昨天的公益与商业论坛上,“中国乡村儿童联合公益信息化工程” 正式启动,这将有利于邓飞和他的团队借助信息化工具为公益带来新的价值。在公益这条道路上,邓飞越走越远。

以前的邓飞是一个记录者,站在山顶上观察和批评别人,如今自己亲身参与行动后,他才发现事情的复杂性和艰难,因为行动永远要比言语艰难。“我们要拿着大家给我们捐的钱去完成一件事情,这不是我的钱,是所有人的钱,所以我要让很多很多人满意,这是很难的。”

公益和商业可以携手共进

公益与商业完全可以多赢互补、携手共进,邓飞这样告诉记者。这也是他在公益上走得比较顺利的原因之一,倡导多赢合作,让大家能够各得其所,各尽其力,而不是勉强别人捐款,做单方面的牺牲和付出。

在邓飞看来,做公益不是学雷锋。雷锋是个人的慈善行为,做公益则是组织行为。“两者区别很大,比如像陈光标的行为,我们只能够称他为个人的慈善行为。”

作为组织行为,做公益需要遵循一定的组织规律和规范。邓飞和他的七个团队正是通过专业、规范、透明公开的管理执行过程,让大家信任这个团队,信任邓飞。

公益与商业携手共赢的策略,让邓飞募集资金的方式由感动筹款、专业筹款转变为合作捐款,通过多赢换取捐款。沃尔沃转发模式、长沙银行平台模式、OPPO专卖模式、九阳模式,一系列成功的共赢策略让捐款、合作不断汇聚到他这里。迄今为止,邓飞和他的团队已经募集资金超过4000万。反过来,这些资金更好地推动了公益的发展。

爱和悲悯推动我走下去

“我们的愿景是每一个乡村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免费午餐,让全国的乡村孩子免于饥饿。”提到免费午餐的未来,邓飞这样告诉记者。现在他专注的是如何做好免费午餐的模型,让它安全、稳定、高效地去服务乡村孩子。

看到孩子挨饿,做免费午餐;看到孩子没钱治病,做大病医疗……似乎在这些问题面前,邓飞总是走在前面。在免费午餐做了半年之后,2011年年底,国家投入160个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对此,邓飞认为,很多事情确实需要政府来解决,但在政府没做之前,作为公民,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对未成年人的苦痛进行关注,尝试着努力去改变这样的困境,这样才算是一个有责任的成年人。

提到未来,邓飞说,爱和悲悯的力量推动着他,在公益这条路上他会一直走下去。“因为我发现只要我们去行动,就可以发生改变,我能感受到行动带来改变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