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493.jpg

王婷要用2个小时才能从家走到学校。


每天早晨,10岁的她必须在5点起床,然后叫上另外三个小伙伴,空着肚子上学。他们需要翻过一座大山和一条深沟,然后顺着马路走到学校。


最难的是翻山,坡很陡,几乎是垂直而立,狭窄的山路上布满荆棘。王婷不知道在这条山路上摔了多少次,最严重的一次是摔在地上的时候差点被树枝把眼睛刺瞎。


“夏天天亮得很早,还比较好。冬天就比较痛苦,天还没亮就得出发。”王婷说,每到冬天,家长们轮流送这4个孩子读书,一般是陪着翻完山,他们就回去。


和王婷一起上下学的还有一个叫王艳的留守儿童,她的父母在浙江打工,只有奶奶在家。对她的上学路印象深刻,“早上奶奶打着手电筒送我们读书。”王艳说,等她再回去的时候,天已经亮了。


2001年的教育改革中,大量的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们都集中到小部分的城镇学校。这次改革之后,像王婷一样跋山涉水的孩子越来越多。另一个问题是,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生活习惯不好。


针对这样的问题,毕节市黔西县沙坝小学校长方坤友想到一个一箭双雕之计。“如果试验成功,这两个让人头疼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方坤友说。


用2个小时才能从家走到学校



一次考试


这并非是一次普通的考试。2015年1月的一天,黔西县沙坝小学正在进行期末考试。考试之前,方坤友对所有的老师说,这次考试不与绩效挂钩,但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这样做是防止老师阅卷遇到自己班的学生时放水。”


这次“史上最严”的期末考试让许多老师摸不着头脑,只有校长方坤友和老师肖丽娅知道,这次考试除了测试学生们一个学期的成绩之外,更重要的是还将统计出留守儿童和有父母亲带的儿童之间有无差距。


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平均分比其他孩子低9.27分。


“除了成绩之外,许多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等的溺爱下,养成许多坏习惯,比如懒惰、撒谎和打架等。”方坤友经过多年的观察总结说。


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


留守儿童在沙坝小学所占比例是52%,他们的教育成为沙坝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王婷等学校离家远的孩子们也让方坤友十分担心,“总害怕他们在路上出点什么事。”


在听说王婷等学生经常在山路上摔伤之后,方坤友和学校另外两位男老师带着镰刀专门去山上把这些荆棘全部清理掉,这花掉他们三个下午的时间。


“但这无法解决根本问题,遇上下雨,学生们还是有可能摔倒。”方坤友开始想其他办法。


最终,他认为让留守儿童和离家远的孩子一起住校,便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既解决了孩子们跋山涉水读书的问题,也解决了留守儿童们的各种坏习惯。”方坤友把学生住校看作是“养成教育”,学生们没有和溺爱他们的监护人在一起,而采用老师科学的培养方式,对成长更有利。


事实上,发展寄宿学校早已有之。根据歌路营公益组织撰写的《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寄宿学生已达3276万人,其中小学近1100万人。而住校生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是60%。


宿舍房顶被吹翻了


说做就做。




上学路上饿了采点野果吃,渴了喝点溪水



从2015年3月中旬开始,方坤友让离学校最远的12个孩子开始进行住校试验,他们住进学校搭建的板房里面,开始有规律的生活。


王婷就是这12个孩子中的一个。


“刚开始还有些想家,住着住着就习惯了。”王婷说,这12个孩子当中,最小的6岁,最大的11岁,大家相互照顾,住着住着就有了很深厚的感情,非常团结。


有的时候,王婷还会帮只有几岁的小男孩洗衣服。一些调皮的男孩开始主动承担打扫宿舍卫生等伙计。


方坤友把孩子们住校后的时间都安排好了。


“下午4点放学之后,他们可以参加兴趣社团,比如制作手工标本、画画、看书。”方坤友说,学校还有爱心人士捐赠的架子鼓等,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练。


王婷加入了一个名为“黔地灵鹿”的街舞社团,每天下午她都会和教舞的老师一起训练,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她的舞姿已变得有模有样。


“晚上还安排了一个小时的晚自习”方坤友说,学生们可以做白天老师布置的作业,他的理念是,希望孩子们不仅只是语文数学100分,还希望他们在唱歌跳舞方面也有100分。


在学生们的住宿费用方面,早餐有企业捐赠,中午有免费午餐和国家营养午餐,而晚餐则需要住校的孩子家长们商议,初步算下来费用在每个月100元左右。


孩子们的改变,特别是一些留守儿童的陋习的逐渐改变,方坤友都看在眼里,但就在他准备把这个经验向全校推广的时候,意外出现了。


大风把孩子们住的板房盖子掀了起来。这里不敢再住,方坤友又借来弟弟的房子,充当临时宿舍。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在这个没有任何粉刷的屋子里,即使是照明用的灯,也都是挂在一个架子上,女生宿舍的房门,只是用一块木板充当,外面垒了一堆石头以防被风吹走。


歌路营公益组织的统计显示,农村的寄宿学校暴露出一个严重的问题,45%的学生居住在8—16人寝室,23%的学生居住在16人以上的寝室,50%的学生两人共用一个床铺。除此之外,还有学校宿舍阴冷潮湿、住宿环境和卫生环境差等。


也就是说,方坤友面临着和全国农村小学同样的问题,孩子们迫切需要一个舒适的校舍。


方坤友想到了邓飞。那个《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和免费午餐发起人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此之前,沙坝小学成为全国第一所免费午餐试点学校,方坤友正是配合邓飞第一个吃螃蟹的校长。



DSC_1145.jpg


DSC_1218.jpg


想法不谋而合


2011年3月,邓飞和方坤友第一次见面。


“当时我在黔西县另一个乡镇考察免费午餐试点学校,结果并不理想,”邓飞接受贵州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他的免费午餐理念并没有得到当地小学校长的太多支持。


方坤友在一位支教老师的带领下,赶过来找到邓飞,表示沙坝小学愿意尝试。


“他当时满头大汗的讲着学校的困难和优势,”邓飞仍旧记得当时一脸诚恳的方坤友,他有心,有爱,有能力。


在考察完沙坝小学之后,邓飞决定,把这所学校定为免费午餐第一所试点学校。


在此之后,邓飞和他的爱心团队又给这所学校捐建了图书馆。他的另一个公益项目大病医保,也是因为在沙坝小学发现有孩子生病,然后接到北京去治疗之后才开始的。


方坤友把孩子们上学的照片发给邓飞,这是一个冬天,孩子们在几乎垂直的山坡上吃力的向上爬,两边的树枝挂满冰碴子。还有几张请假条,是孩子们因为在上学路上,不慎摔倒,然后请假治病。


“我想请邓飞先生帮孩子们修建一个校舍,”这是沙坝小学校长方坤友最直接的想法,他并没有想到,这个想法正好和邓飞早前的想法不谋而合。


事实上,对于乡村学生宿舍邓飞早有想法。


大概是在2013年,邓飞在青海玉树看见一些用水泥修的学校宿舍,这需要在当地的河里采砂和附近的山里挖石,破坏了生态。一旦学校被撤,这些校舍便会直接被遗弃。


山村里许多学校因为学生减少等缘故,被撤掉的不在少数,邓飞想,“如果修建一个可移动的宿舍,一旦这所学校被撤,宿舍可以移动到另一个学校去继续使用,既环保又经济。”


“我希望以后的乡村小学不再是一个孩子上学的地方,而是他们的乐园,孩子们最美好的记忆。”邓飞说。

QQ图片20150611095027.png

一个六年级男生上台唱了一首《饭》,想到自己的境遇,不禁潸然泪下



大学生设计学生宿舍


邓飞在沈阳建筑大学的一次演讲,让他的可移动宿舍设想成为一种可能。


演讲中,邓飞讲述了自己关于移动宿舍的理念,正好被前来听课的大二学生刘佳颖听见。这个来自天津的21岁女孩认为,不能只是听听而已,还得实践。


她通过微信联系到邓飞,希望加入他的团队,为可移动宿舍项目出力。


“他只给我15天的时间,把宿舍设计出来。”刘佳颖说,当时他只给了两个条件,可移动和可复制。


刘佳颖找来贵州的学长和以前曾到贵州支教的师姐,了解当地情况。这之后,又找到大四师姐梁瑜等三位学生成立设计团队。根据校长方坤友提供的地形图,设计团队总共拿出三个方案,最后和厂家对接中,选择了其中一个最优方案。


“给孩子们第二个家。”这是整个团队最初的设计理念,他们按照集装箱模数做的模块化房屋,但并非单纯的集装箱。


这样做的好处是,集装箱尺寸便于运输和吊装,但又有保温和装修,满足舒适性,可以避免很多学校宿舍阴冷潮湿等问题。


一个细节是,选用的材料都是防火材料,即使有熊孩子在墙面上乱涂乱话,也很能容易清洗。此外,这种墙面可以使房间的采光更好。


“还考虑到孩子们的卫生习惯,设置了浴室和洗手台。”梁瑜说。除此之外,还设计了涂鸦墙和储物间,这些都是为了方便孩子们的生活。


而邓飞要求的可复制表现在,如果需要增加房间,可以克隆之前的房间;如果宿舍需要搬到另一所学校,也可以复制过去。


邓飞给这个可移动的爱心宿舍取名为“会飞的盒子”。


在腾讯公益平台众筹19万元,3天的时间就全部筹集成功。这意味着,方坤友所在的沙坝小学将建起一个全新理念的现代学生宿舍。


QQ图片20150611095114.png

来自沈阳建筑大学的梁瑜“会飞的盒子”的设计师。

学校器材简陋,她拿着一把三角尺和一根木块就开始设计起当日剪彩仪式logo来



第二个盒子启动


刘佳颖成为会飞的盒子公益项目执行官。


2015年5月31日,来到沙坝小学的第一天,她开始家访,那个叫小琴的6岁女孩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小琴读学前班,性格内向,听不懂普通话。无论什么时候,她都是一个人,很不合群。但是她住校之后,得到了很大改观,宿舍生活让她逐渐融入集体。“渐渐的,你可以看见她脸上的微笑。”刘佳颖说,这就是集体生活给孩子带来的改变,她亲身体验到一个学校宿舍对乡村小学的重要性。


刘佳颖总共在贵州呆了五天,家访时摔了一跤,学会了一些贵州口语,更重要的是,她亲自见证自己手上的学生宿舍从一块平地逐渐搭建而起。


方坤友想让这个会飞的盒子更加现代化,第二步想要让宿舍有太阳能,第三部则是希望宿舍能有免费无线网络。


就在沙坝小学会飞的盒子修建的同时,邓飞和他的爱心团队又开始了第二个盒子的筹备,是湖北的一所小学。他把新的设计团队瞄准了要去演讲的华中科技大学,之所以选择大学生,是因为他们有创意,也有时间。一旦设计敲定,他就用他的平台开始众筹。


如果说免费午餐是解决孩子们吃的问题,那么会飞的盒子就是解决孩子们住的问题。除此之外,邓飞和他的团队还推出大病医保、女童保护以及暖流计划等公益项目。“接下来,还将考虑如果一个农村孩子成了单亲,希望能给他们一些补助。”邓飞说。


2015年6月3日,沙坝小学可移动学生宿舍会飞的盒子正式落成。


这个会飞的盒子总共能容纳40名学生,正好是沙坝小学留守儿童和离家远孩子的总数。


经过申请,免费午餐运作团队同意多给出一个人的工资,用于聘请一位专职照顾学生起居的生活老师。


当天的落成仪式上,一个六年级男生上台唱了一首名叫《饭》的歌曲,唱到“平凡人会不平凡,孩子会更勇敢”的时候,突然哽咽,一直掉眼泪。校长方坤友跑到台上,抱着这个男生安慰一阵,然后和他一起哭。


台下掌声雷动。


(本文由贵州都市报首席记者刘佑清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