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国的力量,不仅仅是能让飞船上天,也还体现在能让穷孩子的“免费午餐”上桌。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试点地区每生每天3元补助标准,将有680个县市的2600万在校生受益。这项政策与之前民间公益人士组织、多方参与的“免费午餐”行动异曲同工,甫一出台便赢得阵阵掌声。
各方叫好的公共决策往往得来不易。这需要政府从社会上一些好的案例中借鉴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形成决策。此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可谓一次成功的“大国决策”,不仅仅在于这一计划着眼未来、对国家的长远目标助益良多,更在于有民间“免费午餐”行动在先,为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实践的范本和助力。
在民间公益人士、媒体和电商平台等多方努力下,“免费午餐”行动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大,正是因为契合了时代进步的需要,反映了民生关切,从而能够一呼百应,进入政府决策的视野。而国家的营养改善计划,也必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远的意义上实现“免费午餐”行动的初衷。
中西部贫困地区学生的营养问题,由来已久,国家早在1997年便已颁布《中国营养改善计划》,2001年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两免一补”,并逐渐提高补助标准。但是,这个困扰中国农村教育的老大难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呈现复杂化、可操作性差的局面。当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离开农村,当教育经费问题成为县乡财政的痈疽,农村贫困家庭孩子的午餐似乎在需要解决的政府议程序列中越排越后。一餐饭,看似小事,实则重大。民以食为天,如果连承载国家希望的孩子都无法保证饮食供应,不能健康成长,还谈什么振兴农村,谈什么国家现代化呢?但要解决好这个问题,确非易事。民间发起的“免费午餐”行动,探索出一种新的运作模式,从公布善款数量、组成监督团队、多人校验支出等措施中,我们看到,媒体的手段、制度的保证、透明的程序,激活了蕴含在民间的爱心和潜力,从而向政府提供了及时介入的良好时机。
如果没有政府的接棒,“免费午餐”行动注定不可能完成普惠2600万贫困学生的终极目标,只能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帮助为数不多的孩子,其公益之路最终能走多远,或许还要打个问号。事实上,这一行动的最好结果,也正是政府在国家层面上启动相关计划。而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民间力量和社会组织的不断推动、积极探索,政府决策也可能面临不得其门而入的局面,至少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廓清援助的细节、计划和可行性。
一次成功的政府决策,必然是惠及民生、响应民意的集体智慧结晶。多年后,当我们看到从营养改善计划中受益的强健青年时,或许也会发现,能在免费午餐中汲取营养的,并非只有当年那些贫弱的孩子。文/郁潇亮(编辑:放肆小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