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的一个晚上,好兄弟邓飞打来电话,希望我给云南贫困山区的小学生拍照片, ‘免费午餐’公益活动做宣传。本来想着只是去拍点照片的,但是随着不断深入,我从单纯拍照片变成了实施‘免费午餐'的志愿者。"

搬着石头过河,边走边摸索

1.jpg

金沙江边探访一所公路不通的小学

第一次走进开餐小学

当年的66日晚上9时许,我第一次踏进远在禄劝乌东德镇的汤德小学时,学生已酣然入梦。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汤德小学,为实施免费午餐进行探访踩点。

第一次到这个学校,第一次做免费午餐,摸石头过河,一点借鉴的经验也没有,我的东家《春城晚报》知道这一公益活动后,积极支持,并参与了进来。汤德小学就此成为云南第一所“免费午餐”学校,而我,此后也一直负责云南的“免费午餐”活动。

2.jpg

志愿者在去往小学的路上

那时的我,没想到“免费午餐”能做得这么成功,就像没有想到仅一年时间,汤德小学曾经的崎岖的土路就变成了水泥路。而在我的镜头中,这些改变似乎又显得理所当然,镜头里再也没有他们在浓烟滚滚中挥汗如雨的做饭,再也没有稚嫩的身躯背负着与他们身体不太相称的背篓,这些原本只该读书的孩子,终于放下了原本就不需要他们承担的重量。


3.jpg

志愿者在金沙江畔探访小学的路上

汤德小学,地处金沙江畔,与四川隔江相望,之所以选择这所学校为试点,因为学校有班级一至四年级,学生大部分住校,每周孩子们要从家里背着生活物品到学校自己生火做饭。但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那里的教学质量一直排名靠前,多次受到当地教育部门表彰。

探访、申请、准备为学校开餐……为了用好每一分捐款人的善款,我拿着学校报上来的申请表一一到现场核实,小到一个碗、一把小勺,考虑到普通的铁碗便宜,但会烫到孩子的手,双层的不锈钢碗不烫手但又贵,为压缩成本,我开着车到几十公里外的大型批发市场批碗,在商家看来,与大宗货物相比,碗太少,他们根本不愿批发,我硬是拿出记者的身份,说了好多好话,才终于把每个碗的费用降低到几元。

4.jpg

在去往云南第一所小学开餐的路上

在探访中,一个叫文娜的傣族留守小女孩引起了我和福基会秘书长肖隆君的注意,孩子患内马蹄足,父母外出打工,她和奶奶在家,每周要自己背柴米到学校自己生火做饭。经过我们努力,文娜得到西部儿童公益组织的帮助,给她治好了双脚。

 在文娜到昆明手术的前一天晚上,云南的志愿者们从户口册上知道那天是小文娜的生日,当天晚上,七八个志愿者买来蛋糕,书包、衣服等,为她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之所以说特别,是因为在当地人的心里面,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才有过生日的资格。

5.jpg

大家给患内马蹄足的小文过生日

爱心的传递与回报

2012年春季,我和同事及志愿者一起到红河探访学校时,我们的车在一个坑洼不平的泥土路上被陷,对面山上的学校老师听到这一情况后,开始招集人手帮忙。几分钟,村民们拿着锄头,小孩子们抱着石头,汇集到我们车旁,挖的挖,抱的抱石头填路面,不到半小时,我们的车子终于脱困。

6.jpg

云南志愿者在探访小学的路上

7.jpg

探访小车陷入小坑 村民齐来帮忙

所有的爱心就在这样我们未曾意料的情况下得到了回报,还有什么觉得累的呢?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呢?他们的纯朴和善良就是我们的动力,当我们正在传递爱心的时候,其实爱心也正在悄悄的走进我们。

8.jpg

村里的小孩儿搬来石头帮忙

“三元钱,一餐饭”

 “免费午餐”的实施不仅仅只为贫困农村孩子提供一餐饭,更多改变的是一个人的家庭负担,一个孩子的命运,甚至会改变他们的整个家庭。

 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全国媒体及爱心人士、志愿者不断加入,众人拾柴火焰高,参与这个活动的爱心人士越来越多,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的后面,涌现的是一颗颗感人的爱心。一元、两元、三元……变成一份份饱含爱心的饭菜,送到贫困山区小孩面前,免费午餐学校在增加,免费吃到午餐的孩子们也在增加,孩子们的身体重量也在增加。(而到了2016年,随着物价的上涨,一份免费午餐也由3元调升至4元了。)

 有了第一所学校的模式,我和志愿者开始在云南四处寻找适合开餐的小学,丽江、文山、昭通、红河、大理……,免费午餐小学在云南逐步多了起来。通过媒体的推广,免费午餐也在公益界有了一定名气,大批的爱心款项和物资源源不断的涌向学校,而我也因免费午餐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从此又多了一个公益志愿者身份。

9.jpg

瘦小的龙有芬

10.jpg

回访时龙有芬升入了中学,长得婷婷玉立

几年后的回访,我镜头中曾经瘦小的小女孩龙有芬,已升入了中学长得婷婷玉立;患内马蹄足的小文娜,已经可以正常走路,她的老师介绍,文娜成绩一直很好。

原来免费午餐是多么的有意义,是多么的值得付出,为了更多这样的孩子们,我将坚持行走在给孩子们送“免费午餐”的路上。

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