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鄢烈山
今年2月底,在天涯网举办的员工年会暨知名网友聚会上,调查记者邓飞提出了“免费午餐”公益活动构想,即通过民间渠道募集资金,资助贫困乡村的小学生,让孩子们免于饥饿。
对这样的意向,我当然表示支持,但没想到邓飞等人他们这么快就“美梦成真”;不仅把这件事做成了,而且很快就做得这么大,并影响到政府的决策。
4月2日,邓飞联合500多位记者,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支持下发起募捐计划,启动捐赠贫困地区学童每天每生3元免费午餐的助学行动。11月4日我在成都见到邓飞,他告诉我,七个月时间里,“免费午餐”项目已得到200多万人响应,已筹集近2000万元善款,已为109所乡村小学的学生提供免费午餐。
也许因为那些天媒体正在热议“小悦悦事件”,谴责国人的“冷漠”吧,我首先想到的是,“免费午餐”助学行动的活跃表明,对所谓“冷漠”的谴责不可“扩大化”,不要老调重弹,拿所谓“国民性”来挖根;中国人从来不乏正直善良的“基因”,民间广有宅心仁厚之人。只要没有被反咬一口的可能,跳水救人、给灾民捐款、给恶疾患者和无辜被伤害者筹集医药费等善举,很多人乐于付诸行动。与“免费午餐”同时进行的公益活动,如孙春龙发起的“老兵(忠骸)回家”、王克勤发起的关爱尘肺病农民工的“大爱清尘”,不都是支持者众吗?
11月5日-8日,我参加了邓飞团队与“凤凰(网)公益”联合举行的“免费午餐四川藏区行”,到甘孜州道孚县惠远小学与炉霍县宗塔乡中心小学,考察了“免费午餐”计划实施情况。四川的四位志愿者为我们提供了三辆越野车,他们中有两位是成功的青年创业者,舅甥关系的另两位是自由职业的摄影师。
“免费午餐”项目经费的筹集和活动的展开,表明“先富带后富”本来是有充分的人性和文化依据的,事实上也只有先富起来的人(包括大富的企业家和小康的白领们),方力有所逮,能有效地帮助他人脱贫解困。令人遗憾的是,为富不仁没有得到应有的遏制,反而形成了富而无礼、贫而有怨的社会氛围,使对不公平的谴责与仇富的民粹情绪搅和在一起。否则,中国的慈善和公益事业定可更加迅速地发展壮大。
此前,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先在600多个县试点;中央还将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
邓飞和他的同道认为,通过微博打拐、“免费午餐”项目,民间自组织力量依托于互联网成长并取得一定成功,这都得到了政府的包容和合作。“免费午餐”项目,不论民办的还是官办的,都有一个如何透明运作、实行有效监督,以及为确保可持续进行所必需的公信力问题;“免费午餐”项目不仅要微观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而且宏观上还有待从行政决策推进到全国人大立法。这一切都需要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或叫公权力、企业或叫资本、非政府组织及爱心人士或叫民间社会)的通力合作。“免费午餐”项目的实施可说是社会各界良性互动和公民社会建设的好例子,为社会的和平转型提供了成功的尝试。
顺带我想说,经这次“免费午餐”项目藏区行,我感受特别强烈的是,贫困而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同样渴望接受现代教育,那里的人们也衷心欢迎技术现代化。我问从北京来惠远小学支教的一位女教师,这些二三年级的孩子汉语就说得这么好,他们的父母会讲汉语吗?回答是,道孚县地广人稀,他们的牧民家长极少会讲汉语,但这些孩子特别聪明好学。
我想这一是因为他们面对的诱惑少,心静神凝;二是他们渴望摆脱前辈的文盲状态吧。孩子们表演滑旱冰给我们观摩,他们的全套行头都是成都的同学们捐的,才学了一个多月就有模有样,信心满满地准备明年到上海去参加比赛呢,看了让人欣喜又感动。卖掉信徒供养的越野车支持办这所小学的惠远寺活佛牛美郎加,希望外界给学校提供一套太阳能洗浴设备、两个蔬菜大棚和一根升国旗的不锈钢旗杆。这样的要求很真诚,也一点不过分。
这回在道孚、炉霍这样的藏区,此前2008年在维吾尔族人为主的南疆喀什,2010年在哈萨克人居多的北疆阿勒泰,我都看到,牧民们不仅乐于用电照明、锯木,大人孩子也乐于骑摩托或自行车,服装也渐渐趋同于简便舒适——有多少人会拒绝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呢?(编辑:放肆小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