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创新,毋宁死

文|邓飞    译|刘睿超 安泊

 1_副本.jpg

有人说,看我2011年一脚踏进公益,到今天还活蹦乱跳的,真是一件奇迹。

没有权力,没有钱,没有团队,也没有做任何公益的经验和能力,就因为看见乡村孩子饥饿困境,心一软,血一喷,不做记者来做公益了。

7年,我们活了下来,从免费午餐一个项目,发展到4个板块:乡村儿童公益集群、乡村生态保护板块、乡村经济发展板块和县域青年人力培训板块,它们各自为战,又能彼此连接,相互滋养,共筹款筹物超5亿元,服务5000多个学校,一百多万孩子。

很多人好奇我们是怎样做到的,其实很简单,秘密只有两个字:创新。

 2_副本.jpg

作者简介:邓飞,免费午餐发起人。

2011年,我们发起“免费午餐”幸运地契合和借助了当时爆发式发展的新浪微博,获得巨大势能。如果没有微博,我们纵有悲天悯人或壮志凌云,也飙不起来。

为什么呢?新浪微博帮助中国人第一次真正看见对方,并且大规模连接彼此,迅速可以集合人财物,随时可以展开行动。

只要有一个有价值的创意,它就可以得到人财物,得到微博巨大赋能——这其实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自己赋权增能。

所以,我们在微博上去展示梦想与行动,让无数人看见,形成共鸣共振,吸引尽可能多的人围观、参与和多方跨界合作。

在合作中,我只需做我最擅长的事情,即可。而记者做公益,一般有三个优势:文字根底、坚定价值观与情怀和系统思维。

基于此,我主要做了如下几件事:

一、取名字,像给自己文章写标题,我给公益项目取名字,“免费午餐”、“大病医保”、“让候鸟飞”等,一个好名字会让人一目了然。写文章,清晰表达和高效传播我们的意志、计划和行动,感染人,吸引人。

二、为行动提炼一个价值愿景,凝聚人。免费午餐不只是一顿饱饭,更是支持每一个乡村少年都有公平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向上流动。让中国每一个孩子都有尊严、有质量地病有所医。

三、做一根金线,把看上去不相关的人事物串起来,形成系统,获取新的势能动力。

一开始,我并不知道做什么会成功,但我知道做什么一定会失败。

调查记者,就是调查、研究和记录人家是如何失败的,譬如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所以,我们对比着它们,做。

媒体人喜欢写,我们一边做事一边写,在微博上写,在微信朋友圈和今日头条等任何可以写的地方去写,让人看见。我们没有什么隐私,也没有商业秘密,更没有私人既得利益,一切都可以摊开给所有人看见。

如此,我们意外实现了公益行动的全流程透明,也意外获得一个好处——我们做得好,大家就鼓掌,但做得不好,就会迅速遭到质疑、批评或者辱骂,逼迫我们迅速去纠错。互联网犹如大海,一切来得快,也去得快,且风云变幻,持续不断拍打我们。只有更机敏、扎实和柔软,我们才能在大海里活下去。

移动互联网上,无数商业组织制造无数新工具和技术,通过解决用户痛点来实现商业利润,我们深谙其妙,也就紧贴快跟,找商业来借力这些新工具技术,提升我们的传播、筹款、组织和执行等多部分能力。

移动互联网,是我们发轫的基石,更是我们持续创新的基本盘。

2014年,我们看见沪昆高铁打通中国东西,判断高铁再次赋能人民。我们毫不犹豫南迁杭州,扎根长三角,聚集先富地区资源,依托高铁,经由社会渠道流入分发中西部。

三年间,我们实现自我进化,从“免费午餐”一个公益单品发展到乡村儿童联合公益,到水鸟保护协同,到帮助孩子父母发展经济,到支持县域人力资源,分兵各处,又能战略协同,相互滋养,正在生成一个公益生态圈。


洞察趋势,抢先一步,获得势能,快就是创新。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顺势而为,打通打透,这也是创新。

看上去,我们似乎总是看见了趋势,持续创新获得能量。但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创新呢?

我认为,创新是一种直觉,它不是本能,而是长期训练出来的稀缺能力。

做公益之前,我在《凤凰周刊》做调查记者,我就有一个工作原则:绝不和其他乌龟一样爬。雅致来说,就是我们做一件事,一定要思考我们有无新的方法。因为,一,人家爬了很久了,我才开始爬;二,人家熟练爬了,我还不熟练;三,如果我们也跟着爬,是爬不过人家的。

既然爬不过,那我们为什么要跟着爬呢?

回头来看,这一定和我的经历有关——《凤凰周刊》比较奇特,它一个月出三期杂志,发稿周期较长,这把我们坑惨了——每次去写一个报道,一群记者里,最后一个发稿的最可能就是我。而编辑会对比我和其他媒体发表的稿件,如果我不能与众不同,我就死定了。因为发表出去没有人看,还会摧毁杂志声誉。

如果不能掌握更多事实,如果洞察、追问和思考不能超越其他稿件,我的稿件就会被枪毙。报道写出来要给全世界看见,有一个漏洞都是要吃当事人官司,且被同行耻笑,必须是精准、好看还无懈可击,所以,每一次采写,都是一次高质量的自我训练。

较长一段时间,中国公益界多为官办国字头基金会,缺乏精英较多流入,封闭稳定,岁月静好,偶有“希望工程”、“母亲水窖”爆款出现,但移动互联网的狂飙猛进,外来者手里如果有几个法宝,在传播、小额筹款和社会动员与组织等方面获得优势,就可以刀切瓜菜,横冲直撞,初生牛犊不怕虎,乱拳暴打老师傅,把公益界搅得鸡犬不宁,冲击着旧有秩序。

但近年来,老牌基金会们从打懵状态缓过神来了。稳定政府和企业支持后,他们也在招募年轻人去写合乎年轻人口味的文案,动用他们独特方式去占据微信、支付宝等流量入口收捐款,学习动员和组织他们的专项基金们多中心筹款和行动,继续巩固第一方阵权势和地位。

另,商业领域的精英们大批次进入退休模式,或者彻底实现财务自由,开始进入公益,要追求生命高新境界。这股力量有组织有财力有纪律有强烈的荣誉感,还有与生俱来的竞争性,为公益界带来巨大的效能,分可以各自为战,合则就是一支高效的公益“装甲兵团”,对公益“游击队”们、“骑兵连”们形成碾压之势。

互联网界伙伴也按捺不住,空降到了公益界。他们更了解互联网新生代原住民的心思特点,他们做出更灵巧产品,一秒钟打动你融化你,也让你在一秒内掏出一块钱,还可以开心去分享,实现病毒式裂变。

虽然被指责过分崇尚技术,价值观和文明程度需要提升,但他们像是古龙小说里的天外飞仙,一剑锁喉后,飘然而去。

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开始理解公益的价值,也就打开社会,释放能量,各省县域公益组织也就如雨后春笋,抢占各地公益资源,犹如1978年经济改革开放,神州遍地开公司。如果建立规范,实现产权清晰、激励明确和违法必究,县域公益组织势必成为中国公益界巨大洪流,多中心、自组织,然后借助移动互联网工具迅速完成自我赋权,在本地区迅猛发展。

新的汹涌的竞争已经来临,任何一个公益组织,不进则退,那我们怎么办?我们又如何创新?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创新的终极目标是让人满意。手里有人,心里不慌。有人就有一切。


新的问题是:那我们怎么能够让人满意呢?

在坚守公益价值观的同时,我们需要再一次学习商业组织的方法。商业组织能活下去,唯一的原因就是要让客户满意,客户满意了,才会持续购买,给予商业组织利润。和商业组织一样,公益组织其实也是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只是,公益产品不是一个日常物品,而是有效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方案与行动,然后吸引相关和不相关的人来捐款付费。公益组织得到捐款后,其实就是接受这些捐款人的委托,去推动解决这个社会问题。

对捐款人来说,为公益组织捐款付费,也是一种购买,他买的其实就是一种体验,让自己愉悦、平静、满足或者欣慰。如果他体验不好,他就不会再次捐款,甚至还可能给予差评,劝阻其他人捐款,可能导致公益组织资金链断裂,行为难以为继。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创新就是:

一、把活干好。稳固可靠的,尝试崭新的,有效且高效去解决社会问题,让受助人满意,切实用好捐款人的捐款,让捐款人安心。

二、让人看见。持续创新,把公益组织的价值愿景、行动努力和公益成果展示出来,传播开去,力求告诉更多的人,让捐款人开心。

三、引人入局。捐款人开始不满足只做一个公益吃瓜群众,他们希望可以参与进来,获得更高层次的生命体验。那我们就要持续创新,拆掉组织的壁垒围墙,把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制度性交还给社会,把“我”变成“我们”,把以我为主变成共同参与,让捐款人交心——钱是社会出,活由大家干,让参与者主动创造,让美好自由生发。

创新,就是做没有人做过的事情,肯定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甚至还可能会有失败耻辱,但我们必须坚持走下去,牢记我们的初心,坚持爱人、服务人、支持人、发展人,让人自己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此,我们创新之路心无畏惧,自由快乐,美好自然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