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对于中国民间公益而言,注定是值得记录的一年。狂飙突进,再也没有这四个字更适合来形容2011的民间公益发展。

以“免费午餐”、“大爱清尘”为代表的民间公益力量,以雷霆万钧之势进入公众视野,在一些官办慈善机构在公众舆论中折戟沉沙之时,民间公益人士依靠网络的力量,以“微公益”的形式开启了民间公益元年,向世人宣告公益的希望在民间。

“中国向来不缺少写字的人,但缺少行动者”,“微博打拐”和“免费午餐”的发起者邓飞这样说。今年年初,于建嵘、薛蛮子和邓飞等人发起“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以公益践行者的姿态,拉开了民间公益狂飙突进的序幕。

紧随其后,“免费午餐”“大爱清尘”“爱心衣橱”、“老兵回家”等一系列民间公益行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民间公益呈燎原之势。

民间公益得以获得空前的发展,顺势而为无疑是另外一个关键词。“免费午餐”无疑是今年民间公益最具影响力的项目,短短8个多月的时间,募款总额已近2500万元,让两万多个贫困学童吃上了免费的午餐。

正是基于“免费午餐”成功的操作模式和良好的社会效应,10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拨款160多亿元,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这种源自民间、最终影响国家决策的公益行动,在中国公益史上尚属首次。

“免费午餐”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邓飞认为是“顺应了广大网友集结的爱心与良知来改变我们的国家,让这个国家变得更美好、更有人情味”.

无论是帮助尘肺病人的大爱清尘,帮助老兵回家,反对各类就业歧视或者是借助网络卖农产品,以及对包括环境健康权等等各种权利的维护,民间公益都是顺应了社会各阶层的爱心与善良的大潮。

有意思的是,网络对于民间公益的发展扮演了重要角色。民间公益正如一列疾驰前进的列车,而网络为民间公益狂飙突进开足了马力。

民间公益项目绝大多数来自于互联网。“不拥抱网络的力量,中国的公益事业将会很艰难”,邓飞如此强调网络的重要性。

门槛低、传播快、互动性强,再加上网络与生俱来公开、透明的因素,网络平台成为人财物的聚集地,也为民间公益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民间公益组织在网络上发动募捐,向公众汇报项目情况,公示善款使用情况。

与官办机构相比,透明让民间组织更具公信力。在2011年发生郭美美、卢美美、河南宋基金会等一系列慈善负面事件之后,官办慈善机构遭遇信任危机,重构了整个社会对于慈善机构公信力印象的排序。此消彼长,公众开始将空前喷薄的热情和信任投向民间公益。

2011年,对于中国的公益界而言实在是太值得记忆:一方面,因为丑闻频发,中国各种官办慈善基金会的声誉跌入历史谷底;但另一方面,由市民社会自发的公益慈善行为却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为中国公益界挽回了脸面。”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在《2011中国民间公益元年》一文中写到。

然而,也正如那句经典的台词,“步子迈得太大了,容易扯着蛋”,在民间公益狂飙突进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在酝酿、发酵,潜滋暗长。

随着“微公益”的蓬勃发展,善款的日益增多,盘子做大的“微公益”将走向何方?其透明公开的“保鲜期”能持续多久?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

民间公益组织应该如何完善制度设计,如何避免对善款的贪污和浪费,这一系列的问题成为悬在民间公益组织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11年马上就要结束了,然而,民间公益狂飙突进的故事却远未终结。(编辑:放肆小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