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德宁

   14日凌晨,《微博天下》爆料称,“免费午餐”因涉嫌“洗钱”,正在被中纪委调查。

  去年,记者邓飞等人所推动的免费午餐项目,引发民间热烈呼应,人们纷纷解囊相助,不到几个月就促成了国务院出台相关的政策。且不说此举已使成千上万的贫困孩子吃上了热腾腾、有营养的免费午餐,即就作为“民间倡导,政府响应”的中国现代慈善创新模型来说,也值得大书特书和大力提倡。过去做慈善,听说的都是捐赠,谁也没有想到慈善领域可以倡导政府政策,可如今免费午餐项目却做到了。这不令人鼓舞吗?

   可新年伊始,就爆出了“免费午餐”的“丑闻”,怎能不让众多网友灰心和寒心?尽管4日中午,“微博天下”称此消息因无确切证据已予以删除,但此后“免费午餐用捐款发工资”的微博转发继续发酵。对此,“免费午餐”官方微博回应:“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管理规范,无人被中纪委调查,已保存相关证据,免费午餐基金将采取进一步法律措施。”到4日晚间,新浪注销了“微博天下”的微博。

  事情当然仍未平息,因为“微博天下”自称“我们也是一家媒体”,且将坚持派出记者调查“真相”云云,所以后事如何,我们将静观其变。但我们在此想说的是,在发展中国现代慈善事业中,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质疑“慈善”?

   用“质疑年”描述2011年的我国慈善事业,虽不全面,但也有些道理。对慈善,不是不能质疑,如果疑好了,使其过程更加透明和阳光,使善款得到更有效的应用,使善心得到更体贴的抚慰,对大家都是好事。所以,有专家称去年“质疑事件其实是一次巨大的现代慈善思想解放运动。”话不说不明,理不辩不清,社会和舆论的监督不可少,慈善领域也不会是例外。

  但,我们在肯定质疑对慈善事业发展推动的同时,也必须预防其因方式或用力不当而对慈善事业造成的破坏。

  例如,世界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事实已反复证明:一国媒体大体上对慈善采取“三轻一重”舆论监督原则,则更有利于慈善事业健康成长,即“媒体不追问捐款者的原罪;不追问慈善组织的性质;不追问捐款者的动机;重在慈善程序的公正与实际效果。”而当下我们不少媒体,在这个“个人人都有话筒的时代”,当然也包括一些个人和组织恰恰反了过来了,他们对慈善是“三重一轻”,即“重在追问捐款人的原罪,以前是不是好人呀?钱脏不脏呀?重在追问捐款者的商业行为,是不是想借此发财呀?重在追问做慈善的动机和组织责任,是不是想沽名钓誉?出了事谁负责?而轻在对于效果的观察和评价。对免费午餐”中孩子是否吃到了好饭菜,有人却不甚热心。

   又例如,做慈善,往往掺入捐赠者个人的故事、经历、情感和选择,也有因地因时的激情或冲动,正是这种丰富多彩、个性各异的捐赠意向受社会和媒体的鼓励和保护,才推动了现代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假如有明星目睹灾区场景后热流盈眶,当场表示要捐一百万,可事后她只捐了几十万,这在许多现代慈善事业发展较好的国家是能得到人们理解和宽容的,舆论也会重点表扬她已捐出的钱,而在我国媒体上则常会弄出“诈捐”。这看起来是媒体操作不同,实质是现代慈善理念之差。

  当下,一些慈善理念因“一尘不染”、”洁白无瑕“或“零成本”,受到某些媒体的热捧,如一概反对慈善与商业的结合,一见慈善组织用一定比例善款养专职工作人员就跳脚骂人等等,貌似高尚和完美,其实折射出我们距现代慈善理念仍有不小的距离。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慈善与商业有效结合是现代慈善的潮流;“零成本慈善”不仅做不到,最后也只会使慈善之路越走越窄。

  在贫穷中形成的中国国情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无论从社会财富巨大积累看,还是人心所向和人心思善看,中国人都到了重新学习做现代慈善的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更需要对每一项慈善创新击掌叫好,多鼓励,多歌颂,形成包容和宽厚风气。对此,各类媒体要带好头。不当的质疑不会为慈善事业添好,只会添乱和添堵,在如此疑云密布的舆论环境中,谁还想或还敢做慈善? (编辑:放肆小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