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姚斯彦

      新华网[第一回应]栏目4月9日播发的《“免费午餐”基金公开财务报告:为何大部分善款尚未使用》显示,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募集到善款1800多万,捐赠支出覆盖129所学校。文章在网友中引起较大反响。网友关注,2011年10月,我国政府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而“免费午餐”基金资助的大部分学校在国家营养改善计划覆盖范围内,将与国家项目怎样“相处”?“免费午餐”基金下一步何去何从,所募集到的善款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近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刘光和、“免费午餐”计划发起人邓飞再次接受新华网《第一回应》栏目记者独家专访,回应网友关切。

关注国家试点未覆盖区域

2011年4月2日,由邓飞等人和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免费午餐”计划,倡议每天捐款3元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一年后,“免费午餐”项目基金会公布基金年度财务报告,“免费午餐”募集善款逾1833万,已有1.5万余名学生获得资助,捐赠支出覆盖全国14个省的129所学校。

邓飞告诉新华网记者,当时,为保证学校给孩子供应午餐的连续性,基金承诺给予给受捐赠的学校不少于两年的资助期。“也就是说,基金要为每所学校攒够两年的钱。”

2011年10月,我国政府宣布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每年预计需资金160多亿元,由中央财政负担。

邓飞说,“免费午餐”基金资助的大部分学校都在国家营养改善计划覆盖范围内。“这就意味着,免费午餐基金将不再需要为其覆盖的学校安排两年预备金。”

他说:“下一步我们可以调集大部分资金,配合帮助实施‘国家3元’的学校建食堂,对学前班孩童和老师用餐给予补助,并积极进入国家试点未覆盖区域,为国家营养改善计划的普及做好铺垫准备。”

邓飞认为,“民间募资顶多是条鲶鱼,国家投入才是鲨鱼。国家这一举措将深刻有力地改善乡村儿童营养困境。” 

继续“拾遗补缺”

邓飞承认,当看到如此巨量的国家资金投入到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后,他曾想到“免费午餐”基金是否应该撤出,但最终还是打算继续坚持,配合国家行动。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刘光和认为,要真正解决贫困儿童午餐问题,让孩子健康成长,还面临不少问题,“一方面,学校开餐需要锅碗瓢盆、消毒柜等配套措施,有的还要建食堂,仅靠国家投入不够;另一方面,‘国家3元’支持主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未覆盖其他地方的贫困地区。开餐工作人员工资等问题也并未落实。”

邓飞、刘光和等人开始思考为“免费午餐”设计与“国家3元”并行的具体模式。

在“免费午餐”资助的学校,“国家3元”进入提供正餐后,“免费午餐”基金将配合补充教职员工、厨师工资和学前班儿童午餐。“免费午餐”还要求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同餐,确保食品安全。

对于一些特别贫困地区,免费午餐基金将联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希望厨房”和安利基金会“春苗厨房”因地制宜帮助建立学校厨房。

“总而言之,国家实行营养改善计划后,‘免费午餐’基金希望在‘国家3元’外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刘光和说。 

为“国家3元”提供参考

2012年以来,有媒体报道云南、陕西、贵州、广西等省“营养午餐”陆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社会质疑。邓飞认为,这些事件暴露出当前营养午餐计划实施中供应模式不统一、监管不到位、部分地方政府对企业和食品流通环节缺乏了解等问题。

刘光和告诉新华网记者,“免费午餐”基金从去年开始和一些地方政府合作,探索稳健运行的模式,为国家项目提供参考。湖南新晃、湖北鹤峰、广西马山县成为“免费午餐”试点县,其中前两县运行良好。

结合过去一年执行情况,邓飞认为,中西部山区学校分散偏远,无法实现平原地区的企业供餐和食品外包模式,建议这些地方因地制宜建立大小不等的厨房,就地取材做好新鲜午餐。同时,学校可通过手机短信或者微博公布午餐执行财务信息,接受政府审计部门和网友监督。在“免费午餐”的经验中,还包括组织家长代表、乡村老干部老党员等进入小学,明确赋予他们监督、参与和批评等权利,帮助和监督学校共同做好午餐。

“最关心孩子的永远是他们的父母等亲人,村校合作才能实现午餐项目良好运行。”邓飞说。

编辑: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