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随着微博的持续火热,微博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免费午餐”募得善款近2000万元;“大爱清尘”也超过了110万元。但其爆发式增长也令有关专家心生担忧
“加油”、“你真棒”……11月12日上午,位于北京北五环外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300多人组成的疾行队伍引起周围游人的鼓掌叫好。而走在队伍最前端的,则是影视明星陈坤。
这是“大爱清尘”公益基金项目组携手“行走的力量”发起人陈坤举办的“爱·自由呼吸——2011大爱清尘徒步募捐”活动。
与此同时,一项名为“免费午餐”的公益项目公布了其账目清单:成立半年多,已覆盖了全国109所贫困小学,受益学生上万,募得款项总数接近2000万元。
这些源自网络微博的公益项目,让人们开始认识一种全新的慈善模式——“微慈善”,依托微博等网络平台的全新互动慈善形态。
“微慈善”的主体不是国家机构,也不是大企业家,它甚至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举手之劳的、轻松的甚至是寓慈善于乐的参与方式。“微慈善”以信息发布门槛低,传播方式简单,信息交互简便快捷等特点,使其更接近全民慈善。
然而,随着“微慈善”的蓬勃发展,善款的日益增多,盘子做大的“微慈善”将走向何方?其透明公开的“保鲜期”能持续多久?
以公信力赢得“回头率”
11月初,河南宋庆龄基金会在建的24米高女性石雕像引发了社会质疑。这座据称造价不菲的雕像,对河南宋庆龄基金会无疑是雪上加霜——此前,该基金会刚刚因将善款“炒楼放贷”而公信力受损。
从中国红十字会到中国慈善总会、宋庆龄基金会……老牌慈善组织的信任危机接二连三。据民政部《2010年全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现状报告》显示,全国有42%的慈善组织没有专门的信息披露办法,而90%的公众表示不接受目前的披露程度和方式。
就是在这种质疑声中,2011年,成为“微慈善”蓬勃发展的一年。
由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腾讯、新浪、搜狐公益、支付宝公益等网络媒体共同推动的“大爱清尘·寻救尘肺病农民工兄弟大行动”,自6月15日项目启动至11月13日,五个月便已募集善款112万余元,帮助53名尘肺病农民工治疗。而这些善款80%来自网民和普通社会民众50元、20元,乃至10元的捐赠。
民间发起的“免费午餐”更是做得风生水起。
据发起人邓飞介绍,受助贫困学童除得到了免费午餐外,还得到了图书室;有药业公司甚至为每个学校配了一个药匣子;小额贷款项目也要跟着“免费午餐”下了乡……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免费午餐”,为贫困、偏远的农村地区儿童做着不再与午餐相关的公益活动。
“一顿午餐打开了一扇慈善之门。”邓飞充满惊喜地看到,这个由民间发起组织的慈善行动,短短半年时间就改变了国家政策的走向并惠及到千千万万农村孩子。
据了解,“微慈善”通过淘宝网、支付宝、网上转账、在线支付等方式,为民众开辟尽可能方便的捐款渠道,其捐款者大多为普通网民。
“我们从草根做起,只有透明、公开,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提升关注度,善款也会随之增加。如此良性循环,才能帮助更多尘肺病农民工争得生的希望。”于是,深谙此道的“大爱清尘”项目,在透明上做起了文章。
据“大爱清尘”管委会志愿者田尧介绍,该项目坚持做到定期“晒账本”,即每天在官方微博上公布善款累积情况;每一批救助名单确定后,在微博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官方网站上公布名单和救助情况;每季度通过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评估监督。据了解,该项目还将向捐赠人发送简报,主动告知善款使用状况。
透明公开的负累
“微慈善”以其公开、透明、公信的阳光形象赢得了公众的支持,而来自公众“围观”的压力也时刻督促着“微慈善”项目。
“免费午餐”启动半年,已得到200万人响应。随着参与者的爆发式增长,人们对其透明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人开始问邓飞:吃一碗面多少钱,鸡蛋在山村的价格是多少,活动组织者是打车还是坐公交车等等。
“大爱清尘”也面临同样的压力。不少网友向“大爱清尘”捐款后,便通过微博发私信,“希望每一分捐款都用在尘肺病患者身上”。
“我们这里目前工作人员极少,只有4个专职志愿者,大家都志愿服务,没有任何收入,连出差交通费也是靠朋友帮助。”牛爽是“大爱清尘”的一名专职志愿者,他从该项目发起之时开始介入,原本没有长远打算,但他渐渐被身边的公益理念感染,便一发不可收拾。毕业半年多,牛爽专心于“大爱清尘”的运作,一直没有时间找工作,生活颇为拮据。
“每次活动的展板、海报、音响、桌椅都是募捐或借来的,没有花一分善款。”牛爽指了指右臂上的绿色丝带,“连这都是大家掏自己的腰包买的”。
对于邓飞来说,做“免费午餐”的这几个月,就是与“糊涂账”斗争的几个月。
“免费午餐”志愿者在实地考察中发现,个别学校出现了蹭饭情况,学生把家里年幼的弟弟妹妹带来一起吃饭,或者用饭盆带饭回家给老人吃。
于是,该项目提出与每一个执行免费午餐的学校签订诚信协议书;要求学校开设微博,由校长通过微博详细说明善款去向;在当地发展志愿者,一旦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到现场核实;项目组设置一名专职人员,随时准备出差核查;鼓励“无所不在的网友、神出鬼没的旅友”对受资助学校进行暗访……
据了解,“大爱清尘”、“免费午餐”等公益项目中,专职志愿者日常工作量很大:除开展公益活动,寻找、走访受助者外,更多时间要统计募捐金额,收集善款使用情况,并定期在网络上公布。
“也许,这些防止善款被挪用的方式很繁琐,也大大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量。但‘公开透明’不是负累,而是我们项目的生命,必须做。”牛爽说。
缺乏规范的瓶颈
除了微博,爱心公益网站也是“微慈善”的一股重要力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网友在淘宝网上开了公益慈善网店,捐赠金额从1分钱~10元不等,还有人以售卖“一分钱2012世界末日诺亚方舟船票”的创意,吸引善款。
一位“掌柜的”在网店里颇为诚恳地写道:“一元慈善”的建立,是掌柜很久以前的一个理想。现在通过淘宝这个大平台,希望有更多有爱心的人可以加入,让“一元慈善”可以发展得更大。您的小小心意,会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莫大的关怀!
然而,这些网店的参与者寥寥。许多网友提出质疑:“微慈善”因其自由性和随意性,反而存在很大漏洞,从目前来看,善款收支的账目公开,只是组织者的个人自律,尚没有形成规范,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出现有人打着公益事业的旗号非法牟利、中饱私囊的状况。
据了解,“免费午餐”、“大爱清尘”等项目主要依靠发起人的“个人魅力”吸引公众参与。“我是相信你的为人才捐钱的。”有网友直言不讳。
如何延长“微慈善”公开透明的“保鲜期”,并推而广之?
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免费午餐”、“大爱清尘”等项目的成功之道,在于选择了公众普遍关注的困难群体,并借助网络电子商务进行透明与规范化的探索,形成了一套健全、透明的管理机制。而“微慈善”作为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新兴力量,由于目前网络慈善普遍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一旦发展壮大必将面临诸多瓶颈。
部分“微慈善”的发起者也有着类似担忧,依靠个人单打独斗、募捐、找志愿者这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操作方法,只能是民间公益的第一阶段。当慈善项目达到一定规模后,必须确定一种机制,将公益项目制度化、持续化,保证即使发起人退出,慈善项目也能继续“阳光”运作。
专家认为,传统慈善基金会与“微慈善”并非泾渭分明,两者是互相补充的关系,如果大型慈善基金会对这一新生力量施以援手,帮助其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将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全面慈善”的良好氛围。
同时,也有专家指出,在培育“微慈善”中,政府不应缺位,但也不必越位。可通过严格审核资质,进一步完善公益法律法规,探索完善慈善公益捐助的监督机制,提高公益组织的透明度、专业性和问责力等方式,确保合理利用慈善资源,保证公众的善心不被利用。
王振耀则表示,接受捐款的基金会或项目应保持“自律美德”,要真正做到尊重捐赠人的感受,“这才是信息透明的要义”。
(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