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记者 黄敏)


        继去年本报联合“免费午餐”基金在恩施州鹤峰县推行全县免费午餐之后,昨日,本报长江公益免费午餐再次出发,与湖北电视台记者、免费午餐志愿者一起,到黄石市阳新县4所学校探访。
阳新县属国家级贫困县,但因不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未纳入国家营养改善计划,全县116所完小和初小近2万名小学生午餐得不到保障。
      今年4月,阳新县教育局向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提出申请,希望在该县小学实施免费午餐。本报作为免费午餐基金的合作媒体,日前再次出发,前往当地探访。
昨日记者探访发现,由于离学校比较远,孩子们有的从家里带饭菜到学校吃,基本都是干菜,很少有新鲜蔬菜,有的在小卖部买方便面当午餐。阳新县部分学校已经供餐,但多数是腌菜、蔬菜,几乎没有肉,大多数学生营养不良。
      探访:木港镇贺洞小学
      午餐:带米蒸饭,自备剩菜或腌菜
      阳新县木港镇贺洞小学设有学前班到5年级共6个年级,有80个学生。
      厨房位于教学楼左侧。昨日中午,厨房师傅正在用木箱为学生蒸饭,两层木箱内放了60个饭盒。“住得近的学生中午回家吃饭,大部分学生早上带米来学校蒸。”校长柯尊文说,吃的菜要么是头天的剩菜,要么是腌菜,有的学生中午就蒸一盒开水,泡方便面吃。
柴火越来越贵,每学期烧柴要花费4000多元钱,前不久学校买了电蒸箱。“蒸一次饭40分钟,3块钱,比柴火省时省钱。”柯尊文说,为给学生蒸饭,学校请了一名师傅,每月工资500元,由该校和木港中心学校共同承担。
      ◇特写
      11岁男孩:“我有点想天天吃泡面”
      中午12点开饭,60多个学生在厨房门口排好了队。刚蒸完的饭盒很烫,校长端着冷水往饭盒上淋。7岁的何润东是一年级学生,身材瘦小,他趴在饭箱旁试了几次,没拿出饭盒,太烫。记者上前帮忙取出,打开饭盒一看,是白开水泡饭,还有几块红薯。
何润东将饭盒拿回教室,开始吃午饭。他只知道父母都在杭州打工,好久没回来了,他和爷爷奶奶住。
       11岁的何家劲是何润东的堂哥,读5年级,虽然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但是身材也很矮小。他端着饭盒吃泡面。泡面一块钱一包,他泡了两包。
       他喜欢吃泡面,但是奶奶只准他每周四吃一次。“我有点想天天吃泡面,因为泡面好吃,比饭香。”何家劲的父母在镇上跑车,每星期回来一次。
       两包泡面他能一次性吃完,但当记者问他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瘦,他说“因为我吃得不多”。
       五年级的孙慧琪今年9岁,身高1.35米,是全校最高的女生,比同班同学明显要高一个头。她家离学校很远,走一趟要1个小时。她说,父母在她上一年级时就外出打工,过年才回家。爷爷奶奶60多岁了,还有田里的农活要忙,每天早上给她下一碗面,再给她装上头夜的剩饭、剩菜当午饭。
一年级的陈文静和陈雨骞正在同吃一份饭,饭盆有半个洗脸盆那么大,另一个小盆子里装着开水泡着的腌菜。她俩是邻居,父母都在外打工,她俩每天一起吃一份饭。陈文静稍大一点,把菜盆放在妹妹面前,自己大口大口地扒饭,很少夹菜,偶尔倒点汤。“菜留给妹妹吃。”陈文静说。
      探访:排市镇后山学校
      晚餐:豆芽、海带、腌菜炒干笋
后山学校位于阳新县排市镇厚岭山,下了高速顺着山道进山,还需半小时车程。学校在半山腰上。
下午5点,废弃的乡政府礼堂成了食堂,没有桌椅,厨房设了三个窗口,学生在窗口前排队。窗口旁放了3个菜盆,一盆豆芽、一盆海带,还有一盆腌菜炒干笋。
     校长戴征钷介绍,厚岭山东西30公里、南北5公里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全校设有学前班到初三10个年级,234个学生有近200人在学校寄宿。学校供应早中晚餐,“早餐包子5毛,炒粉3块,汤粉两块五。”午餐和晚餐炒3个菜,一份饭3元钱。
学校每三周到镇上买一次干菜,能久放。新鲜蔬菜就向附近村民买,多是土豆、豆芽等便宜蔬菜。
      ◇特写
      “想阿姨多打点饭,但是不敢说”
张笑笑和张珍珍是双胞胎,今年12岁,同在一个班。笑笑是姐姐,班上第一名,珍珍是班上第二名。姐妹俩早餐各买一个包子,中午和晚上都只打一份饭,分着吃。一天花7元钱。
爸爸在工地上干活,因视力差,很多工地都不愿用他。妈妈承担了农活。还有个70多岁的奶奶,多病。
       “现在生活苦点,只要努力读书,以后的生活就会好起来。”笑笑说自己以后想考清华大学,珍珍希望自己的成绩能尽快赶上姐姐。
      “现在正在长身体,会不会吃不饱?”记者问。“打饭时心里想阿姨给我多打点饭,但是不敢说。”笑笑说。
       生活老师刘传香说,每次打饭时总是只看到姐妹中的一个来,她总会给她们多打点。
探访:排市镇下容小学
       午餐:面条加腌菜
       下容小学是后山学校的一个教学分点,三个年级共21个学生。上课时,一、二年级在一个教室,三年级在另一个教室。
       一栋有4个房间的红瓦平房,两个房间是教室,中间一间是老师的办公室兼卧室,最左侧的是厨房。
       厨房内,两根长板凳搭起5块木板,上面放着十余个饭盒、十余双筷子,5个空酱油瓶和一瓶猪油,红色塑料袋里的腌菜快吃完了。新买的煤气灶台连着煤气罐,上面放着一个铝制大锅。
“煤气灶台是前不久好心人送来的。”校长熊自江说,之前的煤气灶台用了3年,有些漏气,常打不着火,但仍坚持用了两个月。废弃的煤气灶台放在桌下,已经生锈。
       每天中午,熊校长给孩子们下面条吃,学生每学期交60元钱。340克一袋的面条,一次要下4袋,才够16个学生和两个老师吃。在饭盒里放点猪油,盛好面条后再放点酱油着色。熊校长说,他每次到超市买5斤猪油回来,够吃一个月。腌菜是他从家里带来的。
       昨日下午5点,黄石阳新县排市镇后山学校。学生们排队打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