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每天每人投入1块钱,催生了一项惠民工程在全国实施;民间基金每天每人投入1块钱,浇开了一朵朵希望之花,颠覆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定律;家长每天只给孩子支付1块钱,就能延续家庭腾飞的梦想,保证读书的孩子吃上健康、营养的午餐。 2011年以来,“1+1+1”的免费午餐新晃模式,在全国推广。今年4月,在北京大学举办的“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全国“免费午餐”公益交流报告会上,新晃教育局领导介绍了新晃开展免费午餐计划的成功经验。这成功经验的后面,是新晃县委县政府、社会爱心人士、家庭等环节环环相扣引出的全民大爆发,这个本没有的“免费午餐”,被边远山区的一场爱心运动创造出来,并坚持到今天,越做越好,越做越成熟,其背后的机制、数据、经验,让人翘首。 政府接力:让民间基金找到发力点,免费午餐有了机制保障 2011年4月,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等免费午餐发起媒体赴新晃考察。该县地处偏远的村小、教学点不少孩子由于学校离家较远、家庭贫困等原因,不能吃上健康、营养的午餐。 “交通不便吃不到午餐,不能成为阻断有梦想的孩子起飞的理由。支持这些孩子,是看得到希望的。孩子们的父母参加城市建设,我们要用爱心来反馈这些留守儿童。”免费午餐发起媒体的记者们对新晃进行考察后,将想法以及了解到的这些情况与县领导沟通,该县主要领导及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当即表示将全力配合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解决免费午餐问题。 2011年4月27日,在免费午餐基金会的资助下,新晃洞坪乡大坪坡村小正式开餐,42名孩子成为湖南第一批享受免费午餐的贫困儿童。孩子既是家庭的孩子,更是国家的孩子。免费午餐在大坪坡村小正式推出后,新晃的决策者们非常关注此事,作出政府出钱添置炊具,并为孩子们的午餐出1块钱的决策。由此,政府为免费午餐每人每天资助1块钱,免费午餐基金会出1块钱,再由家长出1块钱的“1+1+1”的模式出台。同时,新晃与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管理委员会签订了项目捐赠协议,立志让免费午餐让免费午餐惠及全县村小学生。 为全县39所村小全部打灶台,为全县1500余名村小学生每人每天提供1元免费午餐补贴。按一年220个学习日计算,新晃此举将为贫困儿童提供免费午餐餐补30余万元,加上厨房改、建等费用,投入资金超过了40万,新晃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财政出资参与“免费午餐计划”的县政府(本文来源:新晃教育信息网 www.xhjyxxw.com),新晃模式也成为全国模式在全国推广。 政府积极关注、接棒免费午餐资助,让发起免费午餐爱心活动的组织者看到了希望,也让免费午餐“1+1+1”共治模式成效初步显现。免费午餐开餐学校由最初的一所到两所、三所,截至2011年11月中旬,新晃39所村小1572名孩子全部吃上了免费午餐,每餐标准3元,每个学生可以吃上一荤一素一汤一蛋。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肖隆君表示,新晃此举对免费午餐计划的进一步推进将产生重大意义,它意味着免费午餐“1+1+1”式的共治模式已经凸显,家庭、社会、政府将牵手起来,为贫困学童共浇希望之树。 民生工程用心做,免费午餐的后续资金问题牵动着新晃新任县委书记梁永泉的心。年初,听说免费午餐资金有困难,他马上联系企业捐资20万,保证孩子们能正常享受到免费午餐。2012年4月的一天,洞坪乡田坪村小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县长陆志前,原来,陆县长是亲临田坪村小学体验免费午餐来了,他对随行人员说,只有到现场看到那种情景,在心里产生触动,才能长久地支持,在预算上优先安排。 有了政府的鼎力支持,免费午餐有了成长的沃土。如今,政府资助免费午餐1块钱已纳入县里的财政预算,就算民间资金撤走,也能保证免费午餐坚持做下去,这一点,可以说是从机制上确保了免费午餐的长效化,常态化。 加强监管:让善款在阳光下流动,免费午餐有了资金安全保障 梦想的实现,需要一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士来推动,在广大爱心人士的推动下,“免费午餐”在新晃成为家喻户晓的公益项目,“新晃现象”成为全国媒体和网友赞颂的焦点。然而,要将一个公益项目持久运营下去,公开、透明和强劲的执行力是关键。为了让免费午餐能更持久、惠及更多的孩子,新晃对免费午餐实施了严格规范的管理,让其从一开始就在阳光下运行。 “免费午餐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小问题,个人认为免费午餐在发展如此迅猛的同时,要是查不到问题反而就是问题,只有坦然面对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才是正途。希望免费午餐的执行团队和新晃政府部门能正视免费午餐稽核团队和社会人士的监督。”这是2011年11月26日新晃教育局收到有免费午餐稽核团队发来的《湖南省新晃免费午餐调查专题报告》最后的结束语。原来,在11月14日至25日,免费午餐稽核团队深入新晃乡间,对该县六所学校的免费午餐进行暗访,将所抽查到的免费午餐现状、资金使用情况、账目情况等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向免费午餐基金会做了反馈,此次抽查,主要是调查正在拨款中的小学的资金使用情况,加强对免费午餐的监管力度,督促小学管理层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提高捐赠人对免费午餐计划的信任度;及时发现免费午餐计划中存在的贪腐行为及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消除隐患,为免费午餐计划实施下一步拨款提供必要的依据。 只有公平、公正、公开的善款使用才能有更多的孩子得到帮助,这次调查,从侧面印证了免费午餐的监督机制。 在资金的管理上,完全按照“透明、阳光”的模式来运作。“免费午餐”的资金直接由北京支付到新晃国库集中支付局,其下拨时间不定,然后根据他们提供的学校名称、金额直接拨付到各中心学校,再由村小负责人前往中心校进行领取,账务由村小按照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要求自行做账,每所村小都有一名由他们派遣的志愿者进行工作上的指导,包括开餐内容、资金结算、发送微博等等。 在日常监督中,免费午餐基金会要求必须做到经费管理透明,每个参与免费午餐计划的学校每天都要以照片上传到微博的形式向社会公布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菜,孩子中午吃了什么。 同时,食品安全也是免费午餐推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免费午餐计划推行的过程中,每个学校都配备保鲜柜和消毒柜,并且奉行当地、就近采买蔬菜的原则。据介绍,孩子们吃饭时,还会有做饭的大师傅以及一名在校老师陪餐,这样的好处是,如果饭菜稍有异味,成人比学生更有判断力,更加安全,自己吃自己做的饭,也从侧面增强了他们的责任心。 在全国其他各地免费午餐问题不断的同时,在全市收到免费午餐的举报中,新晃是零举报。不得不说,监管体制的成熟,是保证免费午餐健康运作的根本。2012年4月,受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邀请,新晃侗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田德让、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田敏参加了在北京大学举办的“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免费午餐”公益交流报告会。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新晃免费午餐的启动、推进、管理等相关情况,并在大会上作了该县免费午餐实施情况的典型发言“一顿午餐满山情”,引起了全体与会人员的共鸣。 正是有了一整套的监管机制,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免费午餐的运作才能得到公众的支持,这项事业才能更长久。 精心呵护:让免费午餐在爱心里传递,免费午餐有了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为管理好免费午餐,新晃教育局成立了“免费午餐”监督委员会,由教育局局长、副局长、计财股、办公室、学生资助中心负责人组成。具体到各所学校,根据受捐学校的情况,选取一名中心校行政代表,一名村小教师代表,一名村委会成员,四名家长代表,共七位同志共同组成监督团队。学校学生每天中午吃什么东西、价格多少、进货多少都由这个团队监督。教育局不定期到学校检查开餐状况,或者打电话询问学生家长。在学校厨师的选取上,实行竞聘上岗,要求健康、热心、诚实守信的人担任。保证不拿经费一针一线,确保午餐卫生,让每颗米粒都落入孩子们的饭盒。通过这些,不但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还让更多的公众参与了进来,促使活动良性循环。 在免费午餐的开展过程中,新晃教育局局长姚斌提出了“爱的教育”,催生出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而大家耳熟能详的,是一个“肩膀上的厨房”:由于村小远离村寨,晚上罕有人至,为了确保食品安全甚至是锅碗瓢盆,除了不能搬动的灶台,年过半百的代课老师把免费午餐的厨房“扛”在了肩上。 这名代课老师叫吴求生,是胡家坝小学的老师。她于2002年开始代课,由于胡家坝小学位置偏僻,且这一届幼儿园及一、二年级加起来只有9个学生。午餐经费一顿才30块钱,而按照要求,要保证每餐有一荤一素一鸡蛋。在前期的运行中,学校在外面请了个大师傅,由于要给大师傅开工资,又要买菜运输费,成本实在太高。于是,为了在减少开支的同时把免费午餐做好,吴老师主动担负起了“厨房大师傅”的角色,她让在镇上打工的老公顺路买菜。为了保证质量,让学生在吃上不打折扣,吴老师动员学生从家里带蔬菜,同时利用自己的菜地种菜,这样,学生们吃的蔬菜就基本上不用在外面买了。 因为学校坐落在山坡上,远离村寨,吴老师担心给学生准备中餐的炊具被人拿走,就每天下午放学时把炊具、教具背回家。回家后,就把第二天要煮的菜准备好,拿袋子包好放冰箱冷藏,把肉也切好,保鲜。 由于学校没有水,每天早上,吴老师要走四五里路挑两担水到学校,然后把先天晚上准备好的菜,批改好的作业、教具等放在背篓里背着去学校。除了背不动的灶台,孩子们的厨房,每天就在吴老师的肩膀上晃悠,一来一回,一个装满教具、炊具、作业的背篓,承载着孩子们的梦想,以及一名老教师对“免费午餐”的小心呵护。这就是一名普通的代课教师,给“爱的教育”做最好的注解。 目前,免费午餐的微博在网上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更多的公众通过微博、私信表示要向免费午餐捐款。不可否认,正是有这么多普通的人关注着、小心呵护着这份给山区孩子的馈赠,聚集着善意的力量,才让免费午餐散发出无尽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