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飞,新浪微博大V,曾经的知名调查记者,民间公益大侠,他还说自己是个不断的“跨界者“,这些身份,成就了邓飞的声誉,也因果相承地一步步地实现着他的梦想:寻找改变世界的种子。在种子发芽处,人们读懂了邓飞的口头禅:“帮助国家,照看未来。”
邓飞微信,有着这样的个性签名:大爱温润人心,行动改变中国。如此口气,是需要大气魄大动作来承载的。在回答如何实现梦想这一问题时,邓飞的感言是:有什么目标,坦率说出来,挂在墙上告诉大家,只要它正确正当,即使它像姚明一样高得过分,都会有志同道合的梦想家和跟随者参与融入,各尽其力,我们就有大海一般的能量,势就是这样来的。
“我很喜欢我现在的事,永无疲倦”, 邓飞说。针对有些人的疑惑—“为何做这件事”时,这位35岁的汉子竟是这样的诗意对答:你也可以问玫瑰为何开花,茉莉为何芳香,鸟儿为何飞翔。也许,充满禅意、发乎本性的没有理由的爱可以对其对答进行通俗而略显粗浅的解释。
在今年9月17日召开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邓飞获得的了“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创新奖,实至名归。也是在这个论坛上,中国政府副总理汪洋认出了邓飞,并勉励他“加油”。
谈及未来的未来,生于大山长于大山、少时看惯闲云野鹤的邓飞说,“某日,我们将归隐山林,空谷木屋,远眺群山,微微一笑。“
调查:让我找到人生使命
11月20晚深夜,邓飞发了这样一条微信:好友袁凌,拿到腾讯年度调查记者奖,他的作品是“走出马三家”,写劳教悲惨故事,它会传世。我做记者,他是我的编辑。我走了,他还在写,继续写中国最黑暗的故事。
这位大V, 新浪微博粉丝已经将近420万,已经辍笔近2年。今天,已经终结调查报道写作的邓飞,已然不再是个新闻调查者了。但是,这位以新闻调查开启事业大幕并介入“国事”的“原”记者,并没有真正割舍对于新闻调查的关注。为何情结如此深厚?在邓飞的微空间里,笔者找到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此段出自斯蒂芬茨威格所著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段话所散出的味道,可以作为邓飞对于调查报道无法割舍情结的解读。
早在大学时代,邓飞即已展开自己的调查生活,此后,这一工作消磨了他长达11年的光阴。据说,很少有像邓飞这样写了11年调查报道的人。谈及影响,邓飞说,“我写的调查报道,送了很多人进去,却无怨恨,无私敌,更无追杀。”这11年里,年轻力壮的邓飞借助调查报道慢慢“悟”了:人生使命日渐了然。在跟笔者面对面的交谈时,他这样阐述“自己的使命”:我觉得一篇报道改变得太少。写了11年,我疲劳了,为何?因为我看到我写的东西三年以后又出现了,只是换了个人名地名,很多问题被报道出来之后就像石头打水一样,没人管理。对此,我有沮丧感,觉得改变太少。
尽管自认为新闻调查所带来的结果是“改变太少”,邓飞在此领域的成就却让他蜚声大地;2008年天涯社区“2008年最受欢迎的媒体和记者”铜奖;2008、2009、2000年腾讯网华语传媒盛典连续年度记者提名;2010年,新浪微博年度记者;2010年,《时代周报》“影响中国时代进程100人;2010年,《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魅力50人”;2010年,腾讯网华语传媒盛典2010年度记者;2010年,天涯社区2010年度记者;2010年,《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当然,所有的荣誉是建立在负责任调查报道的基础而赢得的公众关注度:《沈阳蚂蚁梦》、《杀死阳宗海》、《狗日的普九造》、《湘西州长的北京一夜》、《南中国贩童链》、《周庄肺病》……诸如此类之报道,让时代的失语者们有了发声的渠道,将不见光的角落大白于天下。一系列叫好的调查报道,让邓飞在公众中的人气迅速提升,在他的博客里,曾经出现过一篇报道的点击量超过200万的“奇迹”。
大二即开始在《今日女报》试水调查报道,直到2003转战《凤凰周刊》,这期间的调查生涯中,邓飞写下了近百篇调查报道。这近百篇的调查报道的文本中,涉及福利院,水库移民,死刑犯器官,官员重大贪腐事件等各领域的不为人知又不易为人知的层面。读了这些报道,邓飞心底处潜藏的报道情怀显露无疑:关注底层、心怀弱势、“为天下苍生”书写事实、记录历史。
邓飞的博客上,曾有一句签名“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仔细观察邓飞的展现路径很容易发现两个迹象,一是调查报道;二是构建调查报道记者群。在身为纯粹的记者日子里,邓飞一边记录着国家重要而不为人知的故事,一边在寻找可能的合力以求找到报道突破的机遇:2005年,建立QQ群“小刀”,200名调查记者在此抱团。再后来,又建立了500名记者构织的高级群,自此全国媒体记者协同共震,一股巨大的媒体力量由此生发,开始把脉中国。
为何要寻求合力?邓飞说:在《凤凰周刊》时,记者出去采访,经常会遇到残酷而且艰难的采访环境,这会导致好多采访的被限制,所以我才会团结500个调查记者组成一个团体,为我采访的很多事情提供方便。这些记者帮助或者配合我去采访,我是通过这种方法去获取信息的。所以真的是阴差阳错,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穷则思变会想到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又给你你带来新的资源。所以我在全国各地都有记者支持我。
一位美国记者问邓飞,“邓,你最想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邓飞说,“我要努力成为中国每一个人群都可以信任的人,即使意见不同,但竭力诚实,正直。”笔者问,“作为一名成功的调查者,你对于调查记者的特定品格要求的如何界定?”邓飞说,调查记者要正派,要无私欲,若做调查记者不能想着搞人家的钱。他还说,调查记者还要诚挚,如此,才会得到别人的采访帮助。当然,还要理性、克制,以此种状态去争取的最好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看来,在邓飞的言语间,其所追求的个人人格与其职业品格有着极高的契合度。
对于新闻调查报道的情结,邓飞常常在适当的情境下流露。回到老家,他会说他做记者时,三分之一的声名来自写湖南黑幕,写湖南的稿子有三分之一是写娄底的。偶尔,大旅途中,他的眼前会晃出多年前在长沙做记者时遭遇的情境:汽笛、远近灯火,闹哄哄热气腾腾的车厢,吆喝声槟榔矿泉水永划不破的袜,卧铺邻座大汉打鼾……有时,他还会屡屡提起特定的人和那些特定的险事儿,“铁桥大四,沉着笃定,被师兄我鼓动去做一个伟大的采访,去湖南最强悍之地邵阳采访一个卖枪卖假钞的家伙。我坐在摩托车中间,把录音机绑在袖子里,却按错键,引发叽里呱啦怪叫,那人扭过头看着我,我脑子一片空白,心想死定了,后面的铁桥愤愤来了一句,叫你关掉那个破随身听!吵死了!我赶紧又一顿猛捏,关了机器,两天后把那人送进了监狱。”
岁月的残酷在于无意间磨掉许多让人震憾的东西,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现实。今天,当小伙子们热烈讨论他写的某篇文章某个细节时,邓飞竟然不记得了,所以,邓飞下了决心,“一定要把我过去十年的调查报道集结成册。”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些险境,那些故事,那些人们,总之,N多类境界的多次浮现,其实是承载着这一时代的调查记者们太多的光荣与梦想。
公益:为更大更多的改变
邓飞认为自己是个乐观主义者,“以前是去做调查记者,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并解决它,让这个国家能变得更好一些。所以我以前调查那么黑暗的新闻,自己没有被负能量打倒,没有沉浸到黑暗中去,就是因为自己心里边是有希望的,有信心的,”因此,当通过调查报道“觉得改变太少”而又心生疲倦时,2011年2月,借势崛起的社交媒体,邓飞与伙伴发起“微博打拐”;同年4月,发起“中国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运动”。“微博打拐”及“中国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运动,给邓飞造了比调查报道更大的“势”——大批网民参与进来。这促成了微公益在中国的诞生,也由此开启了邓飞的公益人生:不再只是有着“距离感”、冷静理性的守望者,而是着眼于社会大改变的运动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到目前为止,邓飞操办起了七个专项基金,其中五个关于儿童,两个关于环境。
改变正在发生,以“微博打拐”及“中国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为例,这两项运动改变了中国诸多弱势人群的生存困境,“微博打拐”让众多家庭破碎者重新实现了团圆梦。截止2013年10月,“免费午餐”行动已累计募捐超过7000万元,惠及7万多人,用餐超过1千万人次。现在,邓飞又发起“e农计划”,旨在帮助免费午餐学校的家长们回家顺利卖出农产品。“免费午餐运动”还触发了政府相关政策的迅速调整。
邓飞及其团队因其巨大的改变力量也获得了高层的关注,在今年9月17日晚的中国乡村儿童联合公益慈善夜论坛上,中国国家副总理认出了邓飞,送他一句沉甸甸的勉励:加油。当天晚上,面对这样的至高奖赏,邓飞当晚在微信上写下这段话:谢谢汪洋副总理。融合和建设,一起解决社会问题。我们生活更美好。光荣归于所有捐赠人、志愿者和沉默坚定的伙伴们,我们归零再努力。
公益带来改变,如果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状态甚至命运是看得见的话,那么更深层的精神变化则是滋润式的。邓飞说,公益还在改变国民的人格。以前很多人认为和政府的关系只有三种,其一求政府,其二骂政府,其三对政府绝望,不信任政府。但是公益活动让现状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国民的人格呢?如何改变,第一、我们激活了人们的爱和善良,第二我们让他们采取行动,激发民间自治能力,第三,我们改变了和政府的关系,我们不像以前依赖政府也不抱怨政府。相反我们还和政府合作来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政府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这是常识,而且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由政府制造的,我们每个人也是问题的制造者,因此也要成为问题的解决者,我们是公民要参与行动,和政府一起去解决我们的社会问题,只要我们联合起来就可以改变。
对于青年人,邓飞的改变意义在哪里?一家媒体的评论将其意义这样定位:由是观之,在评价邓飞与政府关系时,简单地归结为“与政府合作才行”这么肤浅的结论,不仅是对邓飞本人的误解,更是对公益大势的愚昧。邓飞及其团队乃至于民间公益的版图,不是政府的“赐予”,而是通过符合社情民意的需求建构出的现实,不是仰人鼻息的产物。将邓飞公益的成就纳入到陈旧的解释框架里,将其当做是“政府开明”的结果,这是一种唯行政论、唯政府论的腐朽认知,已经不合时宜。即使是政府本身,也在设法收敛,承担恰当的角色,并且乐见社会主体的诞生。邓飞做公益,已是政府的同行者,而不是“随从”。
在以上立论的前提上,这家媒体说,“因此,如果有志气的年轻人希望从邓飞的经历中获得对公益的借鉴,那一定不是顺从那种陈旧的政府至上的解释角度,而是能从公益在建构社会主体性上汲取自我激励的勇气。民间公益只有不断地稳固自身的主体地位,才能与政府实现更好的合作,这才是所谓的‘双赢’。”对此阐释,邓飞有自己的不同看法,他说:若要挖掘邓飞对青年人的借鉴之意,那也不是非要“放下批判的武器”,更不是用什么含糊的“建设性”来影响青年。相反,要有批判的视野,才能发觉被实情遮蔽或熟视无睹的公益需求,而“建设性”的要点更在于建设社会主体,充实社会力量。
从调查记者到公益大侠的邓飞,在新闻界每发生一件大事时,都会心动,不久前发生的《新快报》陈九洲事件,让他又感触一把,他说,“昨晚,手机自动拨到了我第一个单位老总那里去了,他叫虎哥,大我十岁,是当年湖南最年轻的处长,最才华横溢的记者领袖,当然没有通话。他以为我有事,打了过来。后来,我看见了,以为他有事,赶紧打了过去,才知没事。说了一两分钟,13年前,我大学毕业去了报社,他说我是一棵好苗子,要好好培养。11年前,他给我颁了三个总编辑奖,但因为要做中国最好的记者,我跳去了凤凰周刊。他鼓励我继续奋斗。这些年,他一直在报社里说邓飞是女报,也是他的骄傲。两年前,转身公益,换一种姿势飞翔。我说,如不做公益,我或是中国最强悍揭黑记者之一,带着蓝衣调查记者们左冲右突,进去了。或是中国最无所不能公关公司的首领,估计也进去了。这就是不安分中国媒体人在这个时代的宿命,而我侥幸飞了出来。他说是的,他都在看着,心里很高兴。谢谢虎哥,感恩女报,铭记那几年基石一般的岁月。”
基于“我们每个人也是问题的制造者,因此也要成为问题的解决者,我们是公民要参与行动,和政府一起去解决我们的社会问题,只要我们联合起来就可以改变”这个前提,邓飞对旗下的公益信心满怀,他说,我们的下一个梦想是以后的某一天,我们的一切条件成熟,也不排除我们成立自己的基金会。如果有那么一天,我想基金会名字应该叫“孩子与自然基金会”。我们需要8个志同道合的发起人,每人捐100万元,满足注册资金800万元。我已经找到3个,还在寻其他5个……当然,邓飞还在探索着公益的最高境界,那种改变,可能更深刻。
谈及做公益的身份感,邓飞说,你说我是记者也好,志愿者也好,都行。不管是记者、志愿者还是一般的公民,这些事情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就要让正确的声音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真相。我有快速传播的优势,这对资源的整合能力和使用能力、全局观非常有助益。不足是我不是一个公益人,执行中不会做到那么精细,但是我们可以找专人去做,去做的精细。
行走:爱心生出柔软力量
一天,邓飞团队收到了一封来自雪域藏区的感谢信,对于这遥远的诚挚感谢,邓飞则反主为客,做出了这样的表达:我们要感谢孩子们给予我们一个释放爱和良善的机会。看来,在公益大侠的眼中,爱与被爱往往是一体的,至诚状态的爱中,没有你我的区隔。何为爱?邓飞从另外一侧度来阐述,“大道至简,爱靠近爱,你会变得柔软,你会获得柔软的力量,它是一股不可思议的力量。”有了这种不可思议的柔软力量,邓飞常怀感恩,他说他们要感谢很多人,“我要感谢很多人,特别要感谢余德耀米董兄嫂,两年捐出上千万元作品给我们。感谢王长田兄长每次晚宴都格外给力,捐款两百多万。感谢我那哼哼唧唧却又无比仗义的钢子兄弟,两次晚宴共255万元捐款。感谢春燕,凤凰网最能干的女人,谢幕时抱着我都哭了。还有我们的萃萃,现在都已经是瘦骨嶙峋了,明天送她去湖南山里休养”,……
2011年,天涯年会间邓飞认识了小玉老师,是她讲述了乡村孩子饥饿的故事,“这让我们冲了出去。”从此,邓飞和团队的成员一直在行走中,经常,他会在微信中片言只语地讲述自己的行踪和行踪中的心情和风景:清晨,从南昌去长沙,睡眼惺忪,人们拖着行李匆匆而行,清冷空气里面全是煤炭味道,汽笛声起。生命就是一场旅行,遇见到遇见的人,去做要做的事。
是的,生命就是一场旅行,对于邓飞来说,他的旅行始于湖南的一个小镇,这种经历让他对底层感同身受。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决心和他的伙伴们尽所有的努力来修复乡村,“有怎样的少年,就有怎样的中国,让我们潜下心,发现和培育新的力量”,所以要到“到乡村高中去,支持乡村少年”,推动6100万留守孩子获得基本公平和保障,给他们创造向上流动改变命运的机会和空间。在一次走进乡村的旅程中,邓飞看到这副场景:一年级,19个孩子,17个孩子父母都在外地打工,11个孩子中午没法回家吃饭,这个学校有近百孩子要在学校隔壁小卖部吃饭。她们买的是三无食品,刺鼻味四溢,这副场景,让他五味杂陈。类似这些经历这些看点,促使邓飞们要打开生活的另外一张门,去乡村,去关切那些乡村留守孩子。
邓飞说他们的行走动力源自于他们对事情的深入、热情的感受,这使他们发现了一种非比寻常:柔软自己,服务社会,让爱、良善和悲悯等舒缓、成长,此间,“我们感受到了不可思议的美。”
邓飞的行走驿站还曾经停靠过北京101中学,这里,邓飞做了一场城里孩子听得懂的演讲。演讲中,他说,“我希望能在更多北京中学生中播下爱和建设的种子。每一个人,都可以解决社会问题变革者,帮助国家,服务人群。”
在行走中,邓飞常常无意间想起妻女。有一次,在和小留守儿童们一起时,邓飞想起女儿,于是在微信上写到:话里,我告诉三三,这些小朋友和她一样大,都是猪宝宝,她们一年只有十多天可以和爸妈在起的时间。一个孩子说,还有60天,爸爸妈妈就可以回家了。还有一天晚上,正工作时,邓飞无意间发现自己新浪微博粉丝数突破了四百万,就在这一瞬间,女儿浮现了,于是决定,“嗯,早点回家,陪三三。”一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爱,并不能时时在身边兑现。
行走中,爱所产生的力量也会有柔软的辐射力,在一次筹款活动之后,央视记者武卿给邓飞发来这样的讯息:亲,衷心赞叹你们!昨夜筹款所得让我们全家都很激动,这见证了善的力量。在我提议下,先生承诺今年会把家中收入的一半用于帮助我们知道的农村儿童解决就医、上学、营养等方面困难,我也会把精力更多放在一直在关注的贫困地区婴幼儿消除贫血项目上。我们一起努力吧,认真地、坚韧地、持续地努力。的确,大家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以爱作为感召的动力,柔软了那颗曾经漠然的心,投入到了行动的洪流。邓飞说,“当你对人类和世上万物都有真爱时,才有内心的美。在这份爱中,才会产生极大的关怀、机警和耐心。”
行走中,也会有人不解,如何回应?邓飞说,“我告诉伙伴们,这就是现实的复杂和多元,不要以为我们做公益的事,就会得到所有人的喜爱和支持。更扎实、更细致、更专业,你就可以保护自己和我们的事业。用新的想法和方法,创造新的价值,多赢共进,你也可以把每一个人变成伙伴。”几个月前,中国慈善家记者问起高效整合各界的秘笈,邓飞首先说是“道义”,后来又修正为“价值”。其实,有什么秘笈呢?也许被爱所牵引出的力量是最终极的答案。
有时,邓飞也会问自己,“这么奔波,我们为什么?”然后,他又迅速自答:悲悯,我们也是父母。责任,我们也要担负责任。道义,乡村孩子应该获得最基本保障和教育公平”,这些都是行动的理由,而其实,真正的爱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它发乎自然,存于天性,正像当有人问邓飞为何做公益时,他的回答是:你也可以问玫瑰为何开花,茉莉为何芳香,鸟儿为何飞翔。
未来的未来,邓飞想过吗?他说,那是这样的恬静:归隐山林,空谷木屋,远眺群山,微微一笑,这,当然是使命完成后的事了,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