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评论员詹万承)就在城里父母为孩子的肥胖超重忧心不已之际,边远山区的许多孩子却为吃不上午餐而挨饿胃痛。
近日来,本报记者和志愿者一道,深入恩施地区的贫困学校,对报名参与“免费午餐”活动的学校实地筛选,恩施即为湖北“免费午餐”活动的首站。记者所走访的17所山区小学中,仅有4所学校提供午餐,多数的学生中午仅靠一两元钱的零食充饥,很多的则是不吃午餐。
让孩子能吃上午餐,这原本不应该是个问题,可在许多偏远山区,却是摆在眼前的难题。从今年三月起,由邓飞等媒体人发起的“免费午餐”活动,正是着眼于边远贫困山区的孩子吃不上午餐这么一个简单而尴尬的问题,从民间募集善款资助贫困学校,确保解决一部分孩子的午餐问题。
媒体作为“免费午餐”活动的发起方,有其本身特有的优势,传媒具备广大的号召力,能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可短时间内积聚民间善心,迅速打开吃午餐难的困局。但与此同时也有弱点,媒体集资的有限与受助对象数量的庞大是第一个难题,目前所能采取的也只是 “免费午餐”活动的试点,而不能更大范围地推广。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所募集资金的管理与投放。近段时间以来,官方慈善已经暴露出了种种问题,民间慈善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自然也应该引起重视。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媒体不可能对“免费午餐”活动从始至终保持足够的热度,媒体宣传报道的求新求异,如何和“免费午餐”活动所需的持续对接起来?一旦社会关注度下降,相应的捐款势必将随之减少。
与其说边远山区学生吃午餐难是新出现的问题,倒不如说是“免费午餐”活动让潜在的问题暴露了。根据新闻报道来看,许多吃不上午餐的孩子,主要都是表现为学校离家远,中午回去吃饭时间不够,而同时学校设施又不够完善,无法维持食堂的运营,所以午餐的问题最后变得悬而未决。孩子吃不上午餐出现在边远山区,固然有经济落后的客观因素,但同时不可忽视的另一个现象即是,这些孩子都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相信吃饭的问题在我国基本还是解决了的,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吃午餐难问题,无疑是与近年来集中办学、师资教学不断集中密不可分的。
集中办学或许是应对适龄儿童减少不得已的手段,但问题并没有随着学校拆并而得到解决,当孩子的午餐问题得不到解决时,放弃义务教育可能也是为了成长健康的不得已之举。一旦出现这样的选择,最终受影响最大的势必还是孩子,毕竟,教育是关乎一生的大事,尤其对边远山区的孩子来说,升学就业可能是走出大山为数不多的有效方法。
边远山区孩子的午餐问题要真正得到解决,仅靠目前的“免费午餐”计划是远远不够的,义务教育问题作为国家教育的问题的重要一环,事发义务教育阶段的午餐问题同样也属于国家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上所述,媒体发起的“免费午餐”活动其实只是让潜在的问题暴露了,真正要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接过“免费午餐”活动的接力棒,把未完成的工作继续做好。(编辑:放肆小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