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新浪微博发起了一项名为“微博益起来”的公益活动,数百位公众人物和明星大V纷纷参与其中,为“免费午餐”摇旗呐喊。活动开始刚刚一周,就募集了11.3万份免费午餐,折合现金34万余元。“免费午餐”由此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在“免费午餐”的背后,有个男人叫邓飞。

在做“免费午餐”公益项目之前,邓飞是一名调查记者,十年间,他写过一些颇有反响的报道。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邓飞发起了“免费午餐”公益项目,从此,他由调查记者变成了专职公益人。  

2011年,邓飞参加了一个颁奖活动,他身边坐着“中国最美支教教师”—贵州毕节黔西县素朴小学的支教老师蔡加芹。闲聊时,蔡加芹说她的学生都没有午餐,她吃饭时无法面对他们热望的眼神,只好快步走回自己的宿舍再吃。旁边的作家鄢烈山听到后觉得不可思议,说30年前他上学时就没有午餐,怎么现在还这样。“我当时很单纯地想去给他们建个食堂,后来我们到了贵州,才发现贵州山区几乎所有的小学都没有食堂,小朋友都是忍饥挨饿。于是我就联合QQ群中的500位记者共同发起了‘免费午餐’公益项目,一步步走到今天。”邓飞这样向记者讲述发起“免费午餐”的初衷。  

这个倡议每天捐3元钱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免费午餐的公益项目,于2011年4月正式启动,它致力于帮助因家庭贫困而没有钱享受营养午餐的学生,同时呼吁更多的爱心企业和人士加入,通过社会捐助的力量,对一些贫困山区的学校简陋的厨房条件予以改善。目前,“免费午餐”已经被视为“民间公益的样板”。  

当初,邓飞并没有想到“免费午餐”项目会有今天的规模。他说那时他只是急切地想改变一个学校的状况,但没想到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这些人包括记者、律师、明星、学生、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老板、社会名流、政府官员等。最近,邓飞的书《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出版,记录了“免费午餐”这场全民公益行动一路走来的经历。邓飞说:“我希望大家看了这本书以后会有一些思考—对社会问题,我们不能只抱怨,更要担负责任,用行动改变中国。让中国所有的乡村孩子免于校园饥饿,有公平的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需要的是变革,而不只是简单的同情和悲悯。”本报记者 苏莉鹏

  主角数据

  1000万人次:
  从2011年4月正式启动到目前,“免费午餐”项目已经供应了超过1000万人次的午餐。 7000多万元:
  截至目前该项目所募集的善款。 160多亿元:
  该项目已经成功影响国家每年投入160多亿元改善儿童营养,“免费午餐”因此被视为“民间公益的样板”。 22小时,90万元:
  2011年4月,邓飞用微博直播在河南两所小学展开的“免费午餐”项目。广州的一个企业家在微博上说他愿意支持“免费午餐”,称其微博每转发一次,就捐助“免费午餐”9元钱。22个小时后,微博转发超过10万次,博主称将承诺捐出90万元。22小时筹善款90万元,微博慈善创造了一个奇迹。 1673977.73元:
  2011年5月4日,“免费午餐”第一次公开捐赠明细,数额为1673977.73元。 100%:
  截至2013年7月,“免费午餐”基金网店所获善款已经排名公益组织的第一名,好评率100%。
  (数据来自“免费午餐”官网)

  五问“免费午餐

  1.为什么叫“免费午餐”?
  邓飞:因为这是一份不需要孩子出钱的午餐,当时为了名称好记,就取名为“免费午餐”。
  2.“免费午餐”项目是怎么启动的?
  邓飞:2011年3月,我拿到深圳一个企业家捐的两万元,给贵州一个小学买了锅碗瓢盆。4月2日,学校开餐,通过媒体展示,让大家看到我们只要行动起来,就可以改变。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吸引了更多的人,滚起了雪球。
  3.在建立“免费午餐”食堂的过程中,什么情景让你印象特别深刻?
  邓飞:我们要求学校一定要有个厨房,我们提供厨具和厨师的薪水,保证食品安全。在河南鲁山的一个学校,我看见家长、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在砌砖和泥,紧张忙碌,却很快乐。
  4.马伊琍、伊能静等明星在“免费午餐”项目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邓飞:她们投身我们的行动,出人、出力、出钱,并帮助我们传播,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到“免费午餐”这个公益项目。
  5.你希望“免费午餐”最终做成什么样?
  邓飞:先在全国乡村展开,让乡村的孩子获取正餐,再谋取精细和标准化,帮助孩子持续获得营养,安全成长。

  本报记者 苏莉鹏
  对话

  城市快报(以下简称“快报”):从调查记者到专职公益人,在身份的变化中,你在看问题的角度上有什么改变吗?
  邓飞:我做调查记者,做批评报道,做的都是揭露黑暗的新闻,写的是中国最坚硬的新闻。但是我做公益之后发现,我们除了批评和监督,还有新的方法实现我们的新闻理想,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快报:这个新的方法就是“免费午餐”的“柔软的力量”?
  邓飞:柔软是隐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善良与不忍之心,一旦被激发出来,比愤怒更具持久性和张力。
  快报:所有公益项目的启动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公众的信任,在做“免费午餐”的过程中,你受到过质疑吗?最终是怎么解决的?
  邓飞:一开始我们就遭遇持续不断的质疑,因为信息不对称或者立场角度不同等原因,但我们坚持诚恳交流,做好解释工作,不停获得新的伙伴。
  快报:微博在“免费午餐”的发起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使用微博开展公益活动方面,你有什么经验吗?
  邓飞:我们要擅长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工具,坚持展示问题的严峻,传播我们的理念、梦想和努力,频繁地和网友互动,接受他们的询问、质疑、批评、建议,持续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参与,并积极调试校正自己的行动。自下而上,积少成多,像滚雪球一样发展。
  快报:这几年的一些事件引发的慈善危机对“免费午餐”有没有造成什么冲击?
  邓飞:有些事件客观上伤害了官办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导致一部分资源流向了民间组织,并令民间组织更加谨慎小心。
  快报:“免费午餐”从一开始的单打独斗,到后期有官方力量介入,在和官方的合作中,民间慈善组织如何确保独立自主权?
  邓飞:我们帮助孩子获取午餐,是源自民间的独立行为,有天然的自主性。对地方政府而言,我们是有价值的伙伴,他们尊敬并愿意接受我们的成熟模式,而不会过多干预或者伤害我们的独立自主权,否则我们可能选择离开。
  快报:资助贫困地区儿童的公益项目有很多,“免费午餐”为什么能发展成今天这样的规模?
  邓飞:我是一个进入公益界的媒体人,会带来价值观和一些新方法:第一,通过社交媒体充分展示乡村孩子的困境,引发社会关注,并联合各界探索解决方案;第二,建立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稳定执行,解决孩子的饥饿问题,创造价值;第三,公开透明,持续获取信任和资源;第四,提倡小额捐赠,降低门槛,扩大参与者基数,积少成多;第五,联合企业,并与地方政府合作,一起谋求更大的变革。
  快报:“免费午餐”被视为民间慈善的典型,它能被复制吗?
  邓飞:一个事业的成功有很多机缘巧合,难以全部复制,但我相信很多工作方法是可以被复制的,如使用新的工具来实现传播、筹款、执行等,全流程透明、公开。本报记者 苏莉鹏
  “微时代”的民间公益

  这个坚韧的湖南男人,曾经想以笔为针刺,穿刺这个国家肌体上的各种病灶。可是,因为做“免费午餐”,他意外看见了柔软的力量,“中国人的爱和善良激活流淌,涓涓细流,汇聚江河,波澜壮阔,滚滚向前。在互联网上透明、公开、接受监督,我们做得好,得到掌声,做不好,则被质疑、批评甚至责骂,逼迫我们及时纠错,坐实稳健执行体系,形成严密解决方案。”邓飞说。
  这几年,除了免费午餐,邓飞还参与了微博打拐等,成为儿童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人物。邓飞说,因为他有一个女儿,他爱自己的女儿,也爱其他的孩子,天性中的温热令他熊熊燃烧,决意改变。 关注邓飞的微博很久了,虽然没有实际参与到他的“免费午餐”项目中,但是每天看他在微博上发布一些关于乡村孩子的午餐状况的消息和照片,即便是匆匆浏览,也会在心里留下一丝涟漪。有时,也会在午餐大快朵颐时,忽地想起邓飞微博上那些关于“免费午餐”的消息,然后心中充满了柔软,这种柔软会消磨生活中的一些消极。这,或许就是邓飞“免费午餐”所辐射给我们普通人的力量吧。
  很喜欢邓飞《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一书的封面,一个名叫“奉献”的男孩嘴角黏着饭粒,眺望着远方。邓飞说,孩子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的是希望,所以,请停止抱怨,用行动改变生活。  

  本报记者 苏莉鹏 照片由邓飞提供
  作者:苏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