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邓飞携新书《柔软改变中国》现身“南都思享汇”。
邓飞:“天真”改变世界
4月3日晚7时,中山大学南校区逸夫楼202室,一堂名为“社会转型、公民社会和公益慈善”的公开课照常开始,如果说以往这堂课总是“爆满”的话,那这一天的课堂简直是要“爆炸”,因为来者是——“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
这一堂课,事后被证明是“免费午餐”3周年纪念活动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在这前后的数天时间里,邓飞穿梭于数个新闻发布会、慈善拍卖会、新书分享会、伙伴分享会、合作洽谈会之间,无数次地见面、握手、合影、签名、谈话,但唯有在这一堂课上,他面对的不是媒体、明星或企业家,而是一群纯粹的学生和学者——他们互相用“赤诚”拷问“赤诚”,用“天真”面对“天真”。
在这堂课的最后,主讲老师、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健刚评价邓飞:“我一直被认为是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但现在我发现邓飞才是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这个乐观很有意思,它是指用行动去证明改变是可以发生的。邓飞就是有种‘赤子之心’,以近乎‘天真’的心态,相信这个世界可以改变。”后来,这句评价被邓飞惺惺相惜地转到了自己的微博和微信上:“用一个近乎天真的态度,相信这个世界可以被我们改变。”
“我有些哆嗦,深呼吸后,写下这一条微博:2011年4月2日,邓飞联合全国500名记者发起‘中国乡村免费午餐计划’,旨在募集资金,为中国乡村儿童提供午餐,解决校园饥饿问题。”这是邓飞在《柔软改变中国》一书中写到的一个关键时刻。彼时,邓飞刚好作为财新传媒“卓越记者驻校计划”的成员之一在中山大学读书充电。3年后,他又回到这里,这时“免费午餐”的筹款额已经超过9000万元,参与者超过1300万人次,每天帮助8万名孩子在校吃上午餐。 这3年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邓飞以一个“中大学长”的态度分享说:就是我们一群记者、一群大学生、一群志愿者,一群“公益菜鸟”,去实现联合,然后促成一场变革的故事。
出发 凭借对孩子的爱和本能
3年前,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邓飞去了贵州。一开始他只是听说有一个学校没有食堂,所以准备带人去捐建一个食堂,大概2万元就可以搞定。但是去了之后才发现:不对,原来是几乎所有的小学都没有食堂,云南的孩子、贵州的孩子……他们的午餐多半就是一个土豆、红薯或者玉米,自己在学校外面的田野里烧热了吃下去…… 于是,他发现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中国乡村学校孩子普遍吃午餐难。
这个问题缘何出现?作为一个调查记者,邓飞发现这并不是因为这个国家有多穷,再穷也不会穷到孩子们家里都没饭吃,而是中国的乡村已经发生变革: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6000多万乡村孩子成为缺乏家庭照料的“留守儿童”;撤点并校后孩子们上学的路程变得特别遥远,中午不够时间回家吃饭;学校也没有想到要解决孩子午餐的问题,因为一个长期默认的共识是:孩子吃饭是应该由家庭解决的问题。 发现这个问题以后,邓飞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女儿。“如果她运气不好,她出生在这个乡村,她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忍饥挨饿的孩子”。
“我在想,这不公平!”邓飞说,现在这帮孩子,父母不在身边,还吃不好饭,一上体育课就体力不支,他们长大了怎么去和城里孩子PK?“这不公平,也不道义,更加是危险的。”
就是这样,邓飞罔顾“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古训,一腔热血地做起了“免费午餐”。很多人说他是个“疯子”,随便算算账:一个县如果有3万个适龄孩子,一年的餐费就是3000万元,怎么可能搞到这么多钱?但是他自己没有想到害怕,一方面他承认当时并没有预设一个多么宏大的计划,只想着能帮到一个是一个,而更重要的是,“凭借对孩子的爱和本能,就开始出发了。”
行动 有爱,每个人都可掀起改变
尽管在邓飞的描述中,3年前“免费午餐”的开端仿佛仅凭一股冲动,但3年后,事实证明他绝非有勇无谋。 2010年9月的“宜黄事件微博直播”让邓飞无意中发现了互联网新工具的新力量。这股力量在“宜黄事件”中直接导致官员落马,但紧接着它摇身一变,成为一股爱的洪流,轰轰烈烈地成就了“免费午餐”。
紧接着,通过“微博打拐”,邓飞又发现了另一个力量之源:孩子是中国人的“最大公约数”。在无数网友的支持下,通过3个月的时间,邓飞帮助一位近乎绝望的父亲彭高峰找到了遗失1050天的儿子彭文乐,这一次,邓飞看到了一种比愤怒更加宽广和强大的力量,那就是几乎所有中国人对孩子的共同的爱。 他还拥有记者的看家本领,那就是写。通过媒体展示儿童困境,聚焦社会议题,激活人心良善,形成舆论潮流。
从一个“公益菜鸟”,到“另起炉灶,重启世界”,邓飞用3年实现“豹变”。
如何实现“免费午餐”的大规模运营?他着手建立由全职人员加志愿者的组织机构,提出“行动改变中国”的鲜明口号,制定“让孩子免于饥饿”的清晰愿景,通过微博传播维护好读者、大学生和女性这三大“基本盘”,同时以“就地取材”“师生同食”等方式,在乡村站稳脚跟。 如何实现“免费午餐”的公开透明?他教每个学校的校长发微博,公开每日的学生午餐状况与财务数字。微信崛起后,他又“紧抱移动互联网的大腿”,在内部实现民主、开放、分权、共治、联合、多赢。 不只是“免费午餐”,邓飞又先后发起“大病医保”“暖流计划”“女童保护”“让候鸟飞”“中国水安全”“E农计划”等七大计划,实现“免费午餐”模式的多重复制。
3年过去,邓飞分享这一切背后的共同“秘密”:“融合,而不止于分裂;建设,而不止于破坏;创造,而不止于对抗。”他用行动证明,这样做是有效的。 他说,每一个人都是发展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社会问题的制造者,我们也因此有责任成为社会问题的解决者;担负公民责任,参与和支持国家变革。“我们怎样,中国就怎样。有爱,采取行动,每个人都可以掀起改变。”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赵新星 实习生 戴雪娟